第七章 延边日报社人事、分配、经营管理改革
上世纪末,延边日报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了“经费包干制”。
1997年初,延边日报社委会在社长、总编辑姜龙云的带领下,研究决定实行经费包干制,首先在朝、汉两个文版编辑部试行。结果,两个编辑部精打细算,年末都有了一定的结余。这一年的实践证明,划小核算单位,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实行责、权、利相挂钩的办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减少办报政策性亏损,有利于改变长期积累下来的经济困难局面。基于这种认识,1998年出台《社内职工内退若干规定》、“分灶吃饭”等多项改革方案,并正式开始实施“办报、广告、发行”一条龙承包办法。
改变报社延续半个世纪的全社统收统支管理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这是报社内部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跨入新世纪后,延边日报社实行承包经营。
2003年实行社长、总编辑许龙锡聘任副手合同制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朝、汉两个文版开始全面承包经营。这一年在全州事业单位改革中,延边日报社委会集思广益,深化内部改革,对报社的人事、分配、经营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为报社摆脱困境,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聘任制。2004年末大刀阔斧进行减员分流:朝文版由原来的87名减到50名,汉文版由原来的84名减到50名,行政部门由原来的91人减到26名。聘任后留用126名,减员、分流136名,减轻了财政压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鼓励机制,针对过去人事管理上存在的“职务能升不能降,待遇能高不能低,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采取由副社长、副总编辑招聘分管部门中层干部,各部主任再聘其科员的逐级选聘方式。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有关待遇的情况下,打破身份、部门界限,竞争上岗。朝、汉文编辑部和行政后勤先后召开竞聘大会,择优聘用。全员聘任制的实行,建立了竞争机制,也形成了监督机制。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放权经管。按照“能放就放”的原则,把以前报社统一管理的广告等经营管理权限下放给朝、汉文版,实行自主经营,相对独立核算。朝汉文版广告部每年定额上交,报社每年给朝汉文版各拨付包括工资在内的办报经费。从此以后,朝、汉文版职工的工资、稿费以及办报、经营等方面一切费用均由两个文版在报社所拨款中自行管控、发放。
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取酬原则。采取以岗位工资为基础,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体现了职工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新闻单位的行业特点,实施津贴的40%加稿费以及其他可供分配的收入捆绑,再根据工作业绩重新分配的办法,做到干什么岗位的活,完成什么岗位任务,拿什么岗位工资。
2006年社长、总编辑李荣根据州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进行改革试点,推出了一系列适合报社的人事、分配、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
人事制度方面,全面推行聘任制度,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评聘分离”的用人机制。对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制,有些岗位实行聘用合同制,有些岗位实行自收自支合同制,有些岗位实行临时短期试用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离制度。对职工关心的职称问题也动真格,2006年实行“评聘分离”制,共聘用139名专业技术人员、16名管理人员和22名工人。与此同时,让56名职工提前离岗退养,逐步形成适合报业发展的用人机制。
经营管理方面,实行编采费用及广告收入包干制。报社内部实行目标责任制,社长与分管朝、汉两个文版副社长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核定年度经营指标,每月进行考核;实行办报费用包干制,自负盈亏,做到自主经营,分级管理,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经营由分散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使报社经营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收入分配方面,对编辑记者实行绩效工资制,行政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特殊岗位实行合同工资制,子报、广告等经营部门实行自收自支效益工资制(经营职能部门实行效益工资制,即取消基本工资,按工作业绩兑现工资),保洁员等实行计时工资制,对一些加班、夜班岗位进行补贴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调动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初步形成适合报业发展的分配机制。
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办报环境,积极为职工办实事。
全力解决职工工资问题,首先稳定了人心。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报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职工待遇与其他新闻单位的差距越拉越大,严重影响了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后,报社社委会不厌其烦地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引起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州委常委会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对报社实行新的财政补贴政策,补贴额度由238万元增加为631万元。2005年年底,新财政补贴政策终于落实到位,报社职工8年来第一次拿到足额工资,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职工工资问题开始有了着落。
在此基础上,2007年争取州财政资金60万元,2009年一次性又多争取财政补贴250万元,解决117名离退休人员2004年之前被拖欠的工资和阳光工资,彻底解决了离退休人员拖欠工资遗留问题。继而2010年在争取财政补贴131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330万元,补发了所有在职职工8年间的拖欠工资,从而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创造条件,搞好福利。报社党组力求把改革和经营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社职工。2006年5月,自筹资金,参加医疗保险,解决了职工看病难问题;办理64户职工10年久拖未决的房照和土地证;同年开始为全社400多名职工统一进行免费体检,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协助延边报捷印务有限公司承建印刷厂,并还清新建19层办公大楼所欠基建款700多万元;2008年7月,自筹资金,让报社全员参加住房公积金;每年投入37万元。
加大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经多年努力,使报社职工人手拥有一台配有液晶显示器的电脑;2007年以来,争取资金94万元(投资60余万元),为编辑部安装北大方正全媒体新闻采编系统(系省内报业系统中最先进设备);争取赞助,投入10万元,给朝汉两文版各配备一套照相机和配套设备,使两文版照相设备达到州内一流水平;开源节流,投入10多万元,增添电脑等设备,使朝汉文版现代化办公水平上一个新档次;为摄影部记者购置了价值30多万元的新型五D3佳能照相机等先进设备,提高了照片质量;投入8万元给60多名一线记者购买录音笔,并配备6台笔记本电脑,为一线现场采访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提高一线采编人员的待遇,每月岗位绩效津贴由200元提高至400元,并增加出差补助费;编办正副主任周日加班津贴也提高了2.5倍。
如今,报社的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良好的办报环境和各种待遇,为办好党报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这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6任社长兼总编辑李荣对延边日报社“转危为安”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在他的带动和社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延边日报社先后争取省、州多项补助资金978万元,减免各种税费1020万元,还清各类债务1245万元(含拖欠工资),从而甩掉“债务大户”帽子,使延边日报社走上了良好发展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以后,延边日报社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在办报业务及职工福利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今仍存在办报经费不足、广告增收空间受限、报纸发行难以再突破等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物价指数和职工工资的逐年增加,报社的办报成本明显上升,政府的财政补贴额也随之增加,到2013年财政补贴额竟达到1498.84万元。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上述这些困难和问题,除报社自身努力节支创收之外,还得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才能得到解决
纵观历史,在延边日报社经营史上,仅于1954年首次、而且是唯一盈利3万元上交过州财政。除此之外,一直是靠政府的财政扶持过日子。1996年之前,报社(系州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经营虽有一定困难,但还能够保证职工工资足额发放。但是,从1996年开始,延边日报社被列入改革试点单位,财政补贴额度一下降低20%,给报社的办报业务以及职工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据州审计部门对延边日报社的审计报告资料显示,1999年末延边日报社累计亏损额为7703581元,到2005年12月末累计亏损额为14169555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负增长近两倍。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末。由此看来,当年大幅度降低财政补贴额,是导致报社多年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面对这些实际困难,中共延边州委常委会非常重视,2004年8月11日专题研究决定,自2005年1月开始州财政增加补贴额度,每年为631.1万元。从此,报社结束了职工连续8年每年仅拿65~70%档案工资,勒紧腰带坚持工作的历史。以上事实告诫人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对延边日报社这样一个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特殊群体的改革,应持慎重、求实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刀切。
이미지를 클릭하면 다음이미지가 보여집니다.
1 /
[필수입력] 닉네임
[필수입력] 인증코드 왼쪽 박스안에 표시된 수자를 정확히 입력하세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