조글로카테고리 :
나의카테고리 : (한문) 칼럼/단상/수필
卢武铉的死
——韩国文化之核“恨”
作者:李水山
卢武铉为什么要死?这是世人最大的不解疑惑,有不同的解释版本,但多数解释并没有道出正题。
韩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恨”,即一个长期遭受苦难的民族心中深深凝结的结,反映在每个人的性情表现中,既通过现实面对自身与外界时所产生的悲愤,具有悲愤、刚烈和冲动的性格特征。日本学者时常不解地问:韩国男人为什么爱哭?为什么韩国人那样容易激愤,就是问题的发现。更多的学者则根据东方儒学文化,通过多视觉观察与分析,指出韩民族在现实中的理想追求和实际结局相扭曲时,爆发出激愤、刚烈、宁折不弯的性格特征和不同凡响的生死观。还有人解释卢武铉个人作为政治家有“洁癖症”,还有性情柔弱的一面,以死结束现实、对“腐败零容忍”等。
实际上,卢武铉的死,就是这种韩民族文化精髓“恨”最好的现实、集中体现,没有徘徊、呻吟和周折,只有瞬时爆发和极度震撼。他作为草根总统,孜孜不倦地追求平民政治,关怀弱势群体,想构筑所有平民“不因生活困难、处境悲哀而死“的民主社会,但是他并没有摆脱掉现实的悲伤。
为什么没有做得更好?为什么没有管好自己的周围?为什么没有及早发现和制止?他在遗书中并没有怨天尤人,他说:连累了很多人,也无脸见人,生与死并没有区别。“好去再回”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一生擅于“与民疏通” 和“感动社会”的卢武铉,怀着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丑恶、自己的闪失的极度悲伤和愤恨,视死如归,终于选择了死。
死,对任何人都是艰难的选择。卢武铉并不是柔弱和逃避,不是为了留下英名,更不是转嫁,而是以非常之道,坐化了自己的理想、祈望、内疚和愤懑,实现了“悲”和“恨”的升华。
卢武铉的死,是韩民族“悲”“恨”交加的时代绝唱,犹如一道闪电,撕裂着长空。
2009,5,29
[필수입력] 닉네임
[필수입력] 인증코드 왼쪽 박스안에 표시된 수자를 정확히 입력하세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