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oglo.net/blog/mxclub 블로그홈 | 로그인
명상클럽
<< 11월 2024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방문자

홈 > 전체

전체 [ 456 ]

456    调象师--中198经(調御地經) 댓글:  조회:2512  추천:1  2015-07-06
 (一九八)中阿含大品调御地经第七(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陀园 尔时。沙弥阿夷那和提亦游王舍城。在无事处。住禅屋中。彼时王童子耆婆先那中后仿佯。至沙弥阿夷那和提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曰。贤者阿奇舍那。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沙弥阿夷那和提告曰。贤王童子。欲问便问。我闻当思 王童子问曰。阿奇舍那。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耶 沙弥答曰。贤王童子。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王童子复问曰。贤者阿奇舍那。汝当随所闻。汝随所诵习者。尽向我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沙弥答曰。贤王童子。我不堪任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广向汝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也。贤王童子。若我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向贤王童子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或贤王童子不知也。如是我唐烦劳 王童子语沙弥曰。贤者阿奇舍那。汝未为他所伏。以何意故而自退耶。贤者阿奇舍那。如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可向我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若我知者为善。若我不知者。我便不复更问诸法。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于是。王童子耆婆先那语曰。贤者阿奇舍那。若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终无是处。说无是处已。即从坐起。不辞而去 王童子耆婆先那去后不久。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与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论者。尽向佛说。世尊闻已。告沙弥曰。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烧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所以者何。阿奇舍那。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犹四调御。象调御.马调御.牛调御.人调御。于中二调御不可调御。二调御可调御。阿奇舍那。于意云何。若此二调御不可调御。此未调.未调地.未调御受御事者。终无是处。若此二调御可调御.善调御。此调.未调地。御受御事者。必有是处。如是。此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所以者何。阿奇舍那。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犹去村不远。有大石山。无缺无穿。实而不虚。坚固不动。都合为一。或有二人正欲见者。彼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人者依住山下。石山上人见石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山上人见已。语山下人汝见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耶。山下人答曰。若我见山。彼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者。终无是处。于是。石山上人疾疾来下。捉山下人速疾将上。于石山上。到已问曰。汝见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耶。彼人答曰。今始见也。复问彼人曰。汝本言见者。终无是处。今复言见。为何谓耶。彼人答曰。我本为山之所障碍。故不见耳。如是。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阿奇舍那。昔者刹利顶生王有捕象师。王告之曰。汝捕象师。为我捕取野象将来。得已白我。时。捕象师受王教已。即乘王象往野林中。彼捕象师在野林中见大野象。见已捉系。着王象项。彼时王象将野象出在于露地。彼捕象师还诣刹利顶生王所。白曰。天王。已得野象。系在露地。随天王意。刹利顶生王闻已告曰。善调象师。汝今可速调此野象。伏令善调象。善调已。还来白我。于是善调象师受王教已。持极大杖。着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着地。系野象项。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善调象师先与饮食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善调象师便作是念。今此野象必得生活。所以者何。此野大象初受饮食。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者。善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舍.屈申。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舍.屈申者。如是野象随调象师教。阿奇舍那。若彼野象从调象师随受教者。善调象师则缚前两脚.后脚.两[月坒].两胁.尾脊.头额.耳.牙。及缚其鼻。使人捉钩。骑其头上。令众多人持刀.楯.槊.鉾.戟.斧.钺而在前立。善调象师手执锋鉾。在野象前而作是语。我今治汝。令不移动。治汝勿动摇。若彼野象从调象师治不移动时。不举前脚。亦不动后脚。两[月坒].两胁.尾脊.头额.耳.牙及鼻皆不动摇。如是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随调象师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忍刀.楯.槊.鉾.戟.斧.钺.唤呼高声。若啸吹螺.击鼓.椎钟。皆能堪忍。若彼野象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得最上调御。上速疾.无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廪。称说王象 如是。阿奇舍那。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彼所说法。居士子闻。居士子闻已。得信如来所说法。彼得信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阿奇舍那。尔时圣弟子出在露地。犹王野象。如是野象贪欲乐著者。谓在林中。阿奇舍那。如是天及人贪欲乐着。谓在五欲。色.声.香.味.触。如来初始御彼比丘。汝当护身及命清净。当护口.意及命清净 若圣弟子护身及命清净。护口.意及命清净者。如来复调御比丘。汝当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者。此四念处。谓在贤圣弟子心中。系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阿奇舍那。犹调象师受刹利顶生王教已。持极大杖。着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着地。系野象颈。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如是。阿奇舍那。此四念处。谓在贤圣弟子心中。系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彼如来复更调御比丘。汝当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应念者。如是圣弟子随如来教。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从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舍.屈伸者。如是野象随调象师教。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应念。如是圣弟子随如来教 若圣弟子随如来教者。如来复更调御比丘。汝当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从调象师治不移动时。不举前脚。亦不动后脚。两[月坒].两胁.尾脊.头额.耳.牙及鼻皆不动摇。如是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 若圣弟子随如来住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阿奇舍那。犹如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彼于尔时忍刀.楯.槊.鉾.戟.斧.钺.唤呼高声。若啸吹螺.击鼓.椎钟。皆能堪忍。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随如来住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阿奇舍那。若圣弟子随如来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阿奇舍那。犹如野象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得最上调御。上速疾.无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廪。称说王象。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随如来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阿奇舍那。少野象不调御死者。说不调御死。中.老野象不调御死者。说不调御死。阿奇舍那。少圣弟子不调御命终者。说不调御命终。中.老圣弟子不调御命终者。说不调御命终。阿奇舍那。少野象善调御死者。说善调御死。中.老野象善调死者。说善调御死。阿奇舍那。少圣弟子善调御命终者。说善调御命终。中.老圣弟子善调御命终者。说善调御命终 佛说如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调御地经第七竟(二千八百九十一字) 198) 조어지경(調御地經) 나는 이와 같이 들었다. 어느 때 부처님께서 왕사성에 유행하실 적에 죽림가란다원(竹林迦蘭陀園)에 계셨다. 그 때 사미 아이나화제(阿夷那和提)도 또한 왕사성에 노닐면서 일 없는 곳[無事處 : 절]의 선실(禪室)에 있었다. 그 때 왕의 동자[王童子] 기바선나(耆婆先那)는 오후에 천천히 걸어 사미 아이나화제가 있는 곳으로 가서 서로 인사하고 물러나 한쪽에 앉아 말하였다. "현자 아기사나(阿寄舍那)여, 물을 말이 있는데 들어 주겠습니까?" "어진 왕동자여, 묻고 싶으면 물으십시오. 제가 듣고 생각해 보겠습니다." 왕동자가 물었다. "아기사나여,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된다는 것이 사실입니까?" "어진 왕동자여, 사실입니다.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됩니다." "현자 아기사나여, 그러면 그대가 들은 대로 그대가 외운 대로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된다'는 그대로를 저에게 모두 말해주십시오." "어진 왕동자여, 저는 제가 들은 대로 제가 외운 대로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된다'는 그대로를 당신에게 자세히 말할 수 없습니다. 어진 왕동자여, 혹 제가 들은 대로 외운 대로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된다'는 그대로를 말하더라도 아마 어진 왕동자는 그것을 알아듣지 못할 것입니다. 그러면 저는 헛수고만 하게 될 것입니다." 왕동자는 사미에게 말했다. "현자 아기사나여, 그대는 아직 다른 사람에게 항복 당한 적이 없는데 무슨 생각으로 스스로 물러섭니까? 현자 아기사나여, 그대가 들은 대로 그대가 외운 대로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된다'는 그대로를 저에게 말해 보십시오. 만일 제가 알아들으면 좋고, 만일 제가 알아듣지 못하면 저는 다시는 아무 법도 묻지 않겠습니다." 이에 사미 아이나화제는 들은 대로 외운 대로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하면 한 마음이 된다'는 그대로를 왕동자 기바선나에게 말하였다. 이에 왕동자 기바선나가 말하였다. "현자 아기사나여, 설령 비구가 이 법과 율 안에서 방일하지 않고 수행하고 정근한다고 하더라도 한 마음은 끝내 될 수 없습니다." 왕동자는 이렇게 말하고 곧 자리에서 일어나 하직 인사도 하지 않고 떠나 버렸다. 왕동자 기바선나가 떠난 지 얼마 되지 않아 사미 아이나화제는 부처님 계신 곳에 나아가 머리를 조아려 예배하고 물러나 한쪽에 앉아 왕동자 기바선나와 서로 이야기한 것을 모두 부처님께 아뢰었다. 세존께서 들으시고 곧 사미에게 말씀하셨다. "아기사나여, 그만두라. 왕동자 기바선나를 어떻게 하겠는가? 그는 욕심을 부리고 욕심에 집착하여 욕애(欲愛)에 먹히고 욕심에 불타고 있다. 따라서 지금으로서는 욕심을 끊고 욕애를 끊고 욕심의 번열을 끊어 욕지(欲知)가 없고 욕견(欲見)이 없으며 욕각(欲覺)이 없는 경지를, 이 왕동자는 알려고 하고 보려고 하더라도 끝내 그리 될 수 없느니라. 무슨 까닭인가? 아기사나여, 왕동자 기바선나는 언제나 욕심을 부리기 때문이니라. 아기사나여, 마치 코끼리 길들임 말 길들임 소 길들임 사람 길들임의 네 가지 길들임[四調御]이 있는데, 그 중에는 길들이려 해도 길들일 수 없는 둘과 길들이려 하면 길들일 수 있는 둘이 있는 것과 같다. 아기사나여, 네 뜻에는 어떠하냐? 만일 그 둘이 길들이려 해도 길들일 수 없는 것이라면, 길들이지 않았고, 길들이지 못한 상태에 있으며, 훈련받지 않은 그것이 훈련을 받아들인다는 것은 끝내 있을 수 없는 일이다. 그러나 만일 그 둘이 길들이려 하면 길들일 수 있고 잘 길들일 수 있는 것이라면, 길들일 수 있지만 아직 길들이지 못한 상태에 있고 훈련받지 못한 그것이 훈련을 받아들인다는 것은 분명 있을 수 있는 일이니라. 이와 같으니 아기사나여, 그만 두라. 왕동자 기바선나를 어떻게 하겠느냐? 그는 욕심을 부리고 욕심에 집착하며 욕애에 먹히고 욕심에 불타고 있다. 그래서 지금으로서는 욕심을 끊고 욕애를 끊으며 욕심에 불타는 것을 끊어 욕지가 없고 욕견이 없으며 욕각이 없는 경지를, 왕동자는 알려고 하고 보려고 하더라도 끝내 그리 될 수 없느니라. 무슨 까닭인가? 아기사나여, 왕동자 기바선나는 언제나 욕심을 부리기 때문이니라. 아기사나여, 마을에서 멀지 않은 곳에 큰 돌산이 있었는데, 그 산이 이지러진 데도 없고 뚫린 곳도 없으며, 속이 꽉 차 비지 않았고, 견고하여 움직이지 않으며, 모두 붙어 한 덩이로 되어 있었다. 어떤 두 사람은 그것을 직접 보려고 하였다. 그 중 한 사람은 곧장 산으로 올라갔고, 다른 한 사람은 산 아래 머물러 있었다. 돌산 위로 올라간 사람은 돌산 너머 있는 좋고 편편한 땅과 동산 수풀 맑은 샘 꽃이 피어 있는 못 긴 강과 하수(河水)를 본 뒤에 산 아래 있는 사람에게 말했다. '너는 저 산 너머에 있는 좋고 편편한 땅과 동산 수풀 맑은 샘 꽃이 피어 있는 못 긴 강과 하수가 보이느냐?' 산 밑에 있는 사람이 대답했다. '내가 보기에는 그 너머에 좋고 편편한 땅과 동산 수풀 맑은 샘 꽃이 피어 있는 못 긴 강과 하수가 있을 수 없다.' 이에 돌산 위에 있던 사람은 재빨리 내려와 산 아래 있는 사람을 붙들고 산 위로 얼른 올라가서 물었다. '너는 이 산 너머에 있는 좋고 편편한 땅과 동산 수풀 맑은 샘 꽃이 피어 있는 못 긴 강과 하수가 보이느냐?' 그 사람은 그제서야 비로소 '보인다'고 대답했다. 다시 그 사람에게 물었다. '네가 아까는 그것이 있을 수 없다고 하다가 지금은 보인다고 하니 무슨 까닭인가?' 그 사람은 대답했다. '내가 아까는 산이 가려서 보지 못했다.' 이와 같나니, 아기사나여 그만두라. 왕동자 기바선나를 어떻게 하겠는가? 그는 욕심을 부리고 욕심에 집착하며 욕애에 먹히고 욕심에 불타고 있다. 지금으로서는 욕심을 끊고 욕애를 끊고 욕심의 번열을 끊어 욕지가 없고 욕견이 없으며 욕각이 없는 경지를, 왕동자는 알려고 하고 보려고 하더라도 끝내 그리 될 수 없느니라. 아기사나여, 옛날에 찰리족(刹利族)의 정생왕(頂生王)에게 코끼리 잡는 사람이 있었다. 왕은 그에게 '너 코끼리 잡는 기술자야, 나를 위해 야생 코끼리를 잡아가지고 와서 내게 알려라'고 했다. 그 때 코끼리 잡는 기술자는 왕의 명령을 받고 곧 왕의 코끼리를 타고 들판의 숲으로 갔다. 그는 들판 숲속에서 큰 야생 코끼리를 보고 그것을 잡아 왕의 코끼리 목에 잡아매었다. 왕의 코끼리는 그 야생 코끼리를 끌고 숲 밖으로 나와 궁으로 갔다. 코끼리 잡는 기술자는 정생왕에게 가서 아뢰었다. "대왕이시여, 이미 야생 코끼리를 잡아다가 밖에 매어 두었습니다. 왕의 뜻대로 하소서." 정생왕이 명하였다. "훌륭한 코끼리 조련사여, 너는 이제 빨리 이 야생 코끼리를 길들이고 항복받아 길이 잘 든 코끼리로 만들어라. 그리고 잘 길들인 뒤에는 곧 내게 와서 알려라." 이에 훌륭한 코끼리 조련사는 왕의 명령을 받고 아주 큰 막대기를 어깨에 메고 야생 코끼리가 있다는 곳으로 가서, 막대기를 땅에 박고 야생 코끼리의 목을 매어 야생을 좋아하는 코끼리의 마음을 억제하고, 야생에 대한 욕심을 없애고, 야생에 대한 생각에서 생긴 피로를 쉬게 하였다. 그래서 마을을 좋아하게 하고 사람을 따르게 하기 위해 코끼리 조련사는 먼저 음식부터 주었다.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처음부터 코끼리 조련사가 주는 음식을 받아먹으면 그 코끼리 조련사는 곧 이렇게 생각한다. '이 야생 코끼리는 반드시 살 것이다. 무슨 까닭인가? 이 큰 야생 코끼리가 처음부터 음식을 받아먹기 때문이다.'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처음부터 코끼리 조련사가 주는 음식을 받아먹으면 코끼리 조련사는 부드럽고 상냥한 말로 눕고 일어나며, 가고 오며, 집고 버리며, 굽히고 펴라고 말한다.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를 따른다면, 부드럽고 상냥한 말로 '눕고 일어나며, 가고 오며, 집고 버리며, 굽히고 펴라'고 하면, 그 말대로 야생 코끼리는 코끼리 조련사가 시키는 대로 따를 것이다.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의 명을 따르면, 그 코끼리 조련사는 곧 두 앞다리 두 뒷다리 두 볼기짝 두 옆구리 꼬리 등 목 머리 귀 어금니를 결박하고, 또 그 코를 결박한 뒤에 사람을 시켜 갈고리를 가지고 그 머리 위에 타게 한다. 그리고 많은 사람을 시켜 칼 방패 긴 창 양지창 민눈창 도끼 큰 도끼를 가지고 그 앞에 서게 한다. 코끼리 조련사는 손에 칼을 들고 야생 코끼리 앞에서 '나는 이제 너를 다루어 움직이지 못하게 하리니 너를 다룰 때 절대로 움직이지 말라'고 말한다.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가 다루는 대로 움직이지 않는다면, 그 때 그는 앞다리를 들지 않고 또한 뒷다리도 움직이지 않으며, 두 볼기짝 두 옆구리 꼬리 등 목 머리 귀 어금니 및 코를 모두 움직이지 않는다. 이처럼 야생 코끼리는 코끼리 조련사의 명령을 따라 가만히 있고 움직이지 않느니라.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의 명령을 따라 가만히 있고 움직이지 않는다면, 그는 그 때에는 칼과 방패 긴 창 양지창 민눈창 도끼와 큰 고함 소리를 참고, 또 고둥을 불고 북을 치며 종을 치더라도 능히 다 참고 견딘다. 만일 그 야생 코끼리가 그것들을 능히 참고 견딘다면, 그는 그 때에는 길들고, 잘 길들고, 제일로 길들고, 최상으로 길들여져서, 제일 빠르고 위없이 빨라, 왕이 타는 코끼리가 되어 왕의 곡식을 받아먹고, 왕의 코끼리라 일컬어진다. 이와 같이 아기사나여, 만일 때로 여래가 세상에 나오면 무소착 등정각 명행성위 선서 세간해 무상사 도법어 천인사 불중우라 불린다. 그는 이 세상에서 하늘 악마 범천 사문 범지 등 사람에서 하늘에 이르기까지를 스스로 알고, 스스로 깨달으며, 스스로 체험하고 성취하여 노닌다. 그의 설법은 처음도 묘하고 중간도 묘하고 마지막도 또한 묘하다. 뜻도 있고 문채도 있으며, 구족하고 청정하여 범행을 나타낸다. 그의 설법을 거사의 아들이 들으면 거사의 아들은 그것을 듣고는 여래의 설법을 믿게 되고, 그는 그것을 믿은 뒤에는 수염과 머리를 깎고, 가사를 입고, 지극한 믿음으로 출가하여 집 없이 도를 배우느니라. 아기사나여, 그 때 거룩한 제자들은 집에서 나와 밖에서 산다. 이 야생 코끼리가 탐욕을 내고 즐기고 집착하는 것은 숲속에서 살기 때문인 것처럼 아기사나여, 이 하늘과 사람이 탐욕을 내고 즐기고 집착하는 것은 빛깔 소리 냄새 맛 감촉 등 이 5욕 가운데서 살기 때문이다. 여래는 처음으로 그 비구들을 길들일 때 '너희들은 마땅히 몸과 목숨을 청정히 보호하고, 입과 뜻과 목숨을 청정히 보호하라'고 말한다. 만일 거룩한 제자가 몸과 목숨을 청정히 보호하고, 입과 뜻과 목숨을 청정히 보호하면, 여래는 다시 그 비구들을 길들인다. '너희들은 마땅히 안 몸[內身]을 몸 그대로 관찰하고, 나아가 감각[覺]과 마음[心]과 법(法)에 이르기까지 관찰하되 감각과 마음과 법 그대로 관찰하라.'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몸을 관찰하기를 몸 그대로 하고, 나아가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이르기까지 관찰하되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대하여 사실 그대로 관찰하면, 이 4념처(念處)는 이른바 거룩한 제자들의 마음 속에서 그 마음을 결박하여 집을 좋아하는 뜻을 제어하고, 집에 대한 욕심을 없애며, 집에 대한 생각에서 생기는 피로를 쉬게 한다. 그래서 바른 법을 좋아하게 하고, 성인의 계를 닦아 익히게 한다. 아기사나여, 마치 코끼리 조련사가 찰리 정생왕의 명령을 받고는 아주 큰 막대기를 오른쪽 어깨에 메고 야생 코끼리가 있는 곳으로 가서, 막대기를 땅에 박고 야생 코끼리 목을 매어 야생을 좋아하는 뜻을 제어하고, 야생에 대한 욕심을 없애고, 야생의 피로를 쉬게 하여 마을을 좋아하게 하고, 사람을 따르게 하는 것과 같다. 이와 같이 아기사나여, 이 4념처는 이른바 거룩한 제자들의 마음 속에서 그 마음을 결박하여 집을 좋아하는 뜻을 제어하고, 집에 대한 욕심을 없애고, 집에 대한 생각에서 생기는 피로를 쉬게 한다. 그래서 바른 법을 좋아하게 하고, 성인의 계를 닦아 익히게 한다.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안 몸을 관찰하되 몸 그대로 관찰하고, 나아가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이르기까지 관찰하되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대하여 사실 그대로 관찰하면, 여래는 다시 그 비구들을 길들인다. '너희들은 마땅히 안 몸을 관찰하되 몸 그대로를 관찰하여 욕심과 서로 어울리려는 생각을 내지 말고, 나아가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대하여 관찰하되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대하여 사실 그대로 관찰하여 법이 아닌 것과 서로 어울리려는 생각을 내지 말라.' 만일 거룩한 제자가 안 몸을 관찰하되 몸 그대로를 관찰하여 욕심과 서로 어울리려는 생각을 내지 않고, 나아가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을 관찰하되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대하여 사실 그대로를 관찰하여 법이 아닌 것과 서로 어울리려는 생각을 내지 않는다면, 이런 거룩한 제자들은 여래의 가르침을 따르는 것이니라. 아기사나여, 마치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의 부드럽고 상냥한 말을 따라 눕고 일어나며, 가고 오며, 집고 버리며 굽히고 펴고 한다면 이런 야생 코끼리는 코끼리 조련사의 명령을 따르는 것인 것과 같다. 이와 같이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안 몸을 관찰하되 몸 그대로를 관찰하여 욕심과 서로 어울리려는 생각을 내지 않고 나아가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을 관찰하되 감각과 마음과 법에 대하여 사실 그대로를 관찰하여 법이 아닌 것과 서로 어울리려는 생각을 내지 않는다면, 이런 거룩한 제자들은 곧 여래의 가르침을 따르는 것이니라.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여래의 가르침을 따르면 여래는 다시 그 비구들을 길들인다. '너희들은 마땅히 욕심을 여의고 착하지 않은 악법을 여의며, 나아가 제 4 선을 얻어 성취하여 노닐라.'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욕심을 여의고 착하지 않은 나쁜 법을 여의며, 나아가 제 4 선을 성취하여 노닐게 되면, 이런 거룩한 제자들은 곧 여래를 따라 머물고 이동하지 않는다. 아기사나여, 마치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의 다룸을 좇아 움직이지 않을 때에는 앞다리도 들지 않고, 또한 뒷다리도 움직이지 않으며, 두 볼기짝 두 옆구리 꼬리 등 목 머리 귀 어금니 및 코를 모두 움직이지 않는 것과 같다. 이와 같이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욕심을 여의고 착하지 않은 나쁜 법을 여의며 나아가 제 4 선을 얻어 성취하여 노닐게 되면, 이런 거룩한 제자들은 곧 여래를 따라 머물고 이동하지 않느니라.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여래를 따라 머물고 움직이지 않으면, 그들은 그 때에는 능히 굶주림과 목마름 추위 더위 모기 등에 파리 벼룩 바람 햇볕 따위의 시달림을 참고, 욕설과 매질도 능히 참아내며, 몸이 모든 병에 걸려 지극히 고통스럽고 심지어는 목숨이 끊어지려 하더라도 그런 어려움을 다 능히 참고 견뎌낸다. 아기사나여, 마치 야생 코끼리가 코끼리 조련사를 따라 가만히 있고 움직이지 않으면, 그는 그 때에는 칼과 방패 긴 창 양지창 민눈창 도끼와 큰 고함 소리 등을 참고, 또 고둥을 불고 북을 치며 종을 치더라도 다 능히 참고 견디는 것과 같다. 이와 같이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여래를 따라 머물러 움직이지 않으면, 그는 그 때에는 능히 굶주림과 목마름 추위 더위 모기 등에 파리 벼룩 바람 햇볕 따위의 시달림을 참고, 욕설과 매질도 능히 참아내며, 몸이 모든 병에 걸려 지극히 고통스럽고 심지어는 목숨이 끊어지려 하더라도 그런 어려움까지 다 능히 참고 견디느니라.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거룩한 제자가 여래를 따라 능히 참고 견디면 그는 그 때에는 길들고, 잘 길들고, 제일로 길들고, 최상으로 길들여져서, 제일로 쉬고 최상으로 쉬어, 모든 악과 두려움, 어리석음 및 아첨을 버리고 청정하게 티끌을 없애 때가 없고, 더러움이 없어 부를 만하고 청할 만하며, 공경할 만하고 존중할 만하며, 실로 공양할 만하여 모든 하늘과 인간의 좋은 복밭이 된다. 아기사나여, 마치 야생 코끼리가 잘 참아내면 그는 그 때에는 길들고, 잘 길들고, 제일로 길들고, 최상으로 길들여져서, 제일 빠르고 위없이 빨라, 왕이 타고 다니는 코끼리가 되어 왕의 곡식을 받아먹고, 왕의 코끼리라고 불려지는 것과 같다. 이와 같이 아기사나여, 만일 거룩한 제자들이 여래를 따라 잘 참고 견뎌내면 그들은 그 때에는 길들고, 잘 길들고, 제일로 길들고, 최상으로 길들여져서, 제일로 쉬고 최상으로 쉬어, 모든 악과 두려움, 어리석음 및 아첨을 버리고 청정하게 티끌을 없애 때가 없고, 더러움이 없어 부를 만하고 청할 만하며, 공경할 만하고 존중할 만하며, 실로 공양할 만하여 모든 하늘과 인간의 좋은 복밭이 되느니라. 아기사나여, 어린 야생 코끼리가 길들지 못하고 죽으면 길들지 못하고 죽었다고 말하며, 젊거나 늙은 야생 코끼리도 길들지 못하고 죽으면 길들지 못하고 죽었다고 말한다. 아기사나여, 어린 거룩한 제자가 길들지 못하고 목숨을 마치면 길들지 못하고 목숨을 마쳤다고 말하며, 젊거나 늙은 거룩한 제자도 길들지 못하고 목숨을 마치면 길들지 못하고 목숨을 마쳤다고 말한다. 아기사나여, 어린 야생 코끼리가 잘 길들여졌다가 죽으면 잘 길들여졌는데 죽었다고 말하고, 젊거나 늙은 야생 코끼리도 잘 길들여졌다가 죽으면 잘 길들여졌는데 죽었다고 말한다. 아기사나여, 어린 거룩한 제자가 잘 길들여졌다가 목숨을 마치면 잘 길들여졌는데 목숨을 마쳤다고 말하고, 젊거나 늙은 거룩한 제자도 잘 길들여졌다가 목숨을 마치면 잘 길들여졌는데 목숨을 마쳤다고 말하느니라." 부처님께서 이렇게 말씀하시자 사미 아이나화제와 모든 비구들은 부처님 말씀을 듣고 기뻐하며 받들어 행하였다. [이 조어지경에 수록된 경문의 글자 수는 2,891자이다. 『중아함경 』 제 5 권에 수록된 경문의 글자 수는 모두 8,682자이다.]
455    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댓글:  조회:2474  추천:1  2015-07-06
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犯师教。不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
454    西双版纳总佛寺 댓글:  조회:4061  추천:1  2015-07-04
西双版纳总佛寺与佛学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四周筑墙围成一矩形院落,院门开在院落北边,与曼听公园相通。院内现在的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左右,主要建筑物有傣语称为“维罕”的大殿、佛学院教学楼、僧舍“哄暖”和在建未竣的“波苏”(莲花极顶佛亭)。 西双版纳总佛寺,是解放以前西双版纳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召片领(直译为土地之主或土地之王)及其土司头人拜佛的圣地,同时也是西双版纳佛寺中等级最高的佛寺。各地佛寺的主持不时到此参拜、议经,是昔日拜佛圣地。
453    曼听公园 댓글:  조회:4398  추천:1  2015-07-04
曼听公园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东南方,距城区约2公里,处于澜沧江与流沙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400余亩。有保存完好的500多株古铁刀木林及植被,园内有山丘和河道,又有民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是个天然的村寨式公园,以前是傣王御花园,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景区集中体现了“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傣民俗文化”三大主题特色。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傣族习惯把她叫做“春欢”,意为“灵魂之园”,过去是西双版纳傣王的御花园,传说傣王妃来游玩时,这里的美丽景色吸引了王妃的灵魂,因而得名。
452    丽江金茂花园与玉龙雪山 댓글:  조회:3449  추천:0  2015-07-03
雪山始终不露真面目.............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丽江市区北面15公里外,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960Km²,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整个玉龙雪山集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于一身,构成独特的“阳春白雪”主体景观。雨雪新晴之后,雪格外的白,松格外的绿,掩映生态,移步换形,很像是白雪和绿松在捉迷藏,蔚为奇观。
451    千里走单骑--丽江古城掠影 댓글:  조회:3092  추천:0  2015-07-03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现狮子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镇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镇已有名。丽江古镇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450    金生丽水-- 丽江黑龙潭 댓글:  조회:3067  추천:0  2015-07-03
国内名为“黑龙潭公园”[1] 的景区以丽江黑龙潭最为有名。丽江黑龙潭公园也叫玉泉公园,位于丽江古城北象山脚下,从丽江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是丽江金沙旅游网重点推荐的丽江旅游景点之一,[2] 丽江黑龙潭公园俗称龙王庙,位于丽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黑龙潭内随势错落的古建筑有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和后来迁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
449    登后山望束何古镇 댓글:  조회:2631  추천:0  2015-07-03
登束何古镇后山
448    如何修习慈心禅(缅甸恰密长老) 댓글:  조회:1631  추천:0  2015-07-02
如何修习慈心禅(缅甸恰密长老) 慈心((M E T T 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无上正等正觉者 今日是佛历2548年,即缅甸历1366年的第二个安居月满日,又即公历2004年8月30日下午3:40。 我今日会向各位讲解一下慈心,并教各位如何修习慈心禅。 以慈心、以慈心禅的定力为基础修定力为基础修习毘婆舍那习毘婆舍那((Vipassanā)) 最近我在国外举办禅修营,教导修习慈心禅已经有五年了。在为期十日的禅修营中,我会先让禅修者 修习两天的慈心禅,在第三天开始,才转修毘婆舍那。到了修习毘婆舍那的时候,每坐的前十五分至 二十分钟会先修慈心禅,之后才修毘婆舍那。如果是两三周的禅修营,则会让禅修者先修三天的慈心禅,在第四天开始,才转修毘婆舍那。像先前所说的那样,每坐的前十五分至二十分钟会先修慈心禅, 之后才修毘婆舍那。在国外的禅修营里,我都是这样教的。 修习慈心禅的利益((Benefits )) 慈心对行者有相当多的利益,因为「慈爱」让内心洁净和平静,内心有了洁净和平静之后,身体也会 随着洁净,跟着身心也会感觉到洁净。用这种洁净的心境来修毘婆舍那,也会较易获得定力。在修慈 心禅的过程中,行者是快乐的,慈心生起得越多,快乐就会越多,并会感到喜悦(pīti ),甚至起鸡皮 疙瘩。 不久前,我在美国波士顿市内观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教导二十天的禅修。曾在缅甸莫比 森林禅修中心住过的一位瑞士籍戒女Daw Ari?ā(圣慧),也来到这个美国内观中心参加禅修营,并精 勤地修习慈心禅。她在修习慈心禅的时候,不但出现宁静、清凉的感受,而且观察到光芒,那正是由 定所生起的光芒,她每次修习慈心禅时都观察到光芒。她修慈心禅修得相当好!不但如此,她修习慈 心禅期间,还有许多好的经验。于是,我就叫她把小参报告的内容写成笔记,而她也用英文写下了所 观察到的现象;我也叫她以后把这些修慈心禅的经验编辑后,用英文出版一本名为「修习慈心禅之经 验」的书。她所观察到的现象相当有趣,由于她修习慈心禅修得不错,我就让她继续修习,直至她能 获得慈心禅的禅那阶段为止,而她也真的做到了。 「禅那」(Jhāna ) 有些人以为「能够飞天遁地」就是「禅那」,不是这样的!所谓「禅那」,其实是非常专注、稳固的定力,心被紧贴及固定在所缘上;心不摇不动的固定在所缘上就叫作「禅那」。“ jhāna”这句巴利文的意思是:能紧贴所缘而观照,是故名为「禅那」。也就是说,专注而紧贴所缘境,固定不动的心就叫作「禅那」。但是,若想获得神通,那就要以此定力为基础,接着祈愿、作出决意, 然后继续修习;这样地继续修习的话,就会获得神足通,即能示现出飞天遁地等种种神变。 单单禅那本身,是不被称为「神足通」的。单纯的禅那只是强而有力的内心宁静而已。在经典里面, 「禅那」被称为「安止」(Appanā)。至于「安止」的意思,经典里面解释为:「深入所缘」。以白话文 来说,专注的心融入在所缘境内的现象就叫作「安止」(Appanā)。文字上则用「投入」或「融入」来 表达。既然心投入在所缘境里,那么心会随即游离到外面去吗?当然不会,否则那现象就不叫作「安止」了。「安止」被英译为“ Absorption”,这翻译相当恰当。这个英文字表达到「安止」的本意。 Absorption : the mind is totally absorbed into the object.心完全投入在对象之内。“Absorption”「安止」 的意思就是「禅那」。所以「禅那」与「安止」是相同的。既然心投入在所缘境内,那么心就不会走 到其它所缘里,而安止在这个所缘内。这样的定境被叫作「禅定」、也被叫作「安止」,意思是一样的。 学修慈心禅 过去在仰光恰密禅修中心里,因为开示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很详细地讲解过慈心禅的修 习方法;当然有讲过,但并不是很详细,仅足以让学员能够修习慈心禅而已。对于有兴趣的一些行者, 我会先让他她们修习毘婆那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然后才让他她们修习慈心禅。现在也是为了让一些 有兴趣修习慈心禅的行者,我才在这里再说明白一些。 修习慈心禅的方法 所谓「培育」(Bhāvanā),就是令之能在自身当中增长的修习,或是「令增长」的意思。所谓「慈心 禅」(Mettābhāvanā),就是令慈心能在自身当中增长的修习。这样的话,所谓「慈心禅」,它的修习是 为了让自己的慈心增长、抑或是为了让他人的慈心增长呢?答案是:它的修习是为了让自身的慈心增长。 在自身的慈心经常生起的同时,想让众生得益、想让众生安乐等慈心也是强而有力的话 ,这慈心能不能感应到对象呢?当然能够感应到。因此,提到慈心的十一种功德时,佛陀就说:众人会敬爱修习慈 心的人。除了人类之外,其它众生也会敬爱,众天人也会护佑。其它众生包括:梵众、天人、畜生与 恶趣等众生。佛陀在慈心的十一种功德中是这样说明的。 真正有慈心的人,会说出责怪他人的话吗?不会说的,也不会说出能影响别人利益的话,他只会说有 益他人的话。至于身体行为方面,他也绝对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动作。内心本来就是想让一切众生获 得安乐,这样的心态是柔软的还是粗野的呢?那是柔软的心态。既然内心已经生起了柔软的心态,那么,自己的外表也是柔和还是倔强呢?那是柔和的。因此,内心柔软,言语也柔和,外表也柔和,具有这样慈心的人有谁不敬爱他呢?当然没有人不敬爱他的。这样还需要刻意散发慈心、去「祝愿对象 身体健康,身心安乐」吗?不需要刻意散发慈心了。当内心已经存有慈心,这慈心自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去的,不是吗?当然是会散发出去,不需要刻意散发的。因此,若说散发慈心,意味较为肤浅;若说修习「慈心禅」,意味则较有深义。所谓「慈心禅」,就是在自身当中为了生起慈心而做的不断作意与练习。 何谓「慈心」 什么叫「慈心」呢?「慈心」就是希望让众生获得安乐的心、希望让众生得益的心、希望众生远离身 心痛苦的心,这就是「慈心」。这种「慈爱」不是属于男女间的情爱。男女间的情爱是属于什么的呢? 是属于贪爱的,那是「贪爱」不是「慈爱」。希望众生身心都获得安乐的心、希望众生远离身心痛苦 的心、希望众生得益的心,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叫做「慈爱」。「贪爱」具有炽热,而「慈爱」则具有清 凉.「慈爱」会有亲爱但没有执着,它是一种远离执着的爱心。具有执取的爱心不是「慈心」,而是「贪 爱」。「贪爱」有执取,「慈爱」是不会有执取的。「慈爱」与「贪爱」就有这样的差别。 「慈爱」本身具有「希望众生获得安乐、远离痛苦」的意思,它不会执取任何众生,因此,「慈爱」 会让修习慈心禅的行者内心得到洁净、身心柔顺、轻松。 有一位修慈心者的体验 记得有一次,在美国洛杉矶市举办禅修营,我在那里教导禅法,许多缅甸籍的男女众都前来禅修。当时有35 位男众参加短期出家,其中两位是沙弥。前来参加的人士不仅有当地市民,也有从两三英百哩远的纽约、芝加哥等地前来参加禅修的人士,他们都很专心、投入。当中原因跟禅师有关,他她们一般都是因为仰慕禅师而来到那里的。 如前所说的那样,我首先让那些僧众沙弥,男女信众修习两天的慈心禅,从第三天开始,每坐的前十五分至二十分钟修慈心禅,之后才转修毘婆舍那。其中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居士,他以短期出家的身份来禅修。当他修满两天的慈心禅后,他是怎么样作小参报告呢?他说:「真是厉害!」他的小参 报告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我问他:「你在说什么厉害?」他回答说:「师父,是慈心禅!」我就请他 详细的报告。他说:「内心很快乐,不仅称心如意,当内心开始明净时,身体也变得轻柔。不仅如此,过一会儿就感到整个身体升起来了,是真的升起吗?那就不知了,但是我真的似有升起的感觉,因此内心就觉得这慈心禅真厉害;之后我每一坐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慈心的力量」与「慈心禅之定力」两者结合下所产生的现象。认真的修行,认真的修习,的确会有相当多得益。 慈心不要落在祝愿词上 如前所述,为了让自心不断生起「愿众生安乐、得益、离苦」之慈心而重复作意及练习,就称之为「慈 心禅」。当这样作意时,心要跟着默念:「愿一切众生身体健康,身心安乐。」这种心的默念正在打开 一条道路,从而生起慈心。但是若内心的默念冗长,或者默念得太多,慈心就不会生起,而心则会附在默念的词句上面。假如这种情况出现,修习慈心禅之目的将无法达到 ,心只是默念而已,慈心是不 会生起的。这只会变成一些人所认为的散发慈心而已。常常见到,有人口里惯性地念着“Sabbe sattā averāhontu… ”等巴利文来散发慈心,可是,他她念的巴利文意义,他她自己懂吗?他她也不懂! 于是心就附在这些词句上面了。 祝愿词句要简短 以一般言语来念的时候,假如祝愿词句冗长,或者繁多,心只会附在那些词句上面,慈心是不会生起的,因此要用简短的词句来鼓励与引导慈心的生起。只要「愿一切众生身体健康,身心安乐」,就足 以修习慈心禅了。如果还想增加多一点,那就增加一句「愿众生一切顺利」便可。不要再加,再加就会变得太多,若变得繁多,心就就会附在词句上面,无法引导慈心的生起,也没有鼓励的作用。 不需要在内心中看到 有些人认为:「修习慈心禅时,内心必须看见散发慈心的对象模样。」但是,经典内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而是说:「将心导向散发慈心的对象,为了能生起「愿对象健康、安乐」的心境而不断作意。」并没有说:「令心中浮现对方模样之后来观察。」 假如在内心中看到才能修慈心禅的话 姑且说:「内心必须浮现出对象的模样才能修慈心禅。」那么,假如我们要散发慈心予一位朋友,内心就必须看到朋友,看到他才能够修慈心禅了。但有时候朋友并没有浮现出来,内心愈是强行去观察朋 友的模样,朋友的模样则愈难浮现出来,结果汗流浃背,到了那时,慈心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 另外,假如自己的心要浮现出想要散发慈心的众生模样才能修慈心禅的话,那种想散发“Sabbe sattā averāhontu . 愿一切众生没有危难。”也即是以「无特定对象的慈心」(Anodhimettā)去散发给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又如何在自己的内心中观察到一切众生呢?无法观察到的,确实是无法观察到的。你有见过一切众生吗?相信没有见过,既然没有见过,又如何去观察呢?就算有见过,有时候也不容易看到啊!不容易看到的。现在就拿禅堂内的所有行者做对象来试试散发慈心:「愿禅堂内的一切众生身体健康,身心安乐,身心远离苦痛、一切顺利。」这个禅堂很小,心中能不能浮现出禅堂内的所有人呢?不能。假如在心中浮现出来才能修慈心禅,那样的话,能不能修慈心禅呢?不能。经典内也没有提及必须要看到对象的模样才能修!就让心导向对象,缘取对象之后,用自心希望他/她能得益的心境来修慈心禅吧! 至于散发慈心予恶趣众生,自己有见过恶趣众生吗?没有见过。既然如此,内心怎么能够浮现出没有见过的众生呢?那是不会浮现出来的。有见过天人吗?没有见过。不是说在戏院或电视中见过的那些啊!没有见过真实的天人,又怎么能够在心中看得到呢?不能看得到的。所以,不是在心中看到才能修慈心禅的。心要导向想要散发慈心的对象,缘取对象,接着为了让自心生起「愿他她健康、安乐的」心境而作意,这就是修习「慈心禅」。 两种慈心慈心禅:无特定对象与特定对象与有特定对象((Unspecified Object and Specified Object )) 「慈心禅」有两种:「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Anodhimettābhāvanā)与「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 (Odhimettābhāvanā)。所谓「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就是不限于什么样的人或众生,而是普遍地将 慈心散发给世间一切众生,这便叫作「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内心反复地默念:「愿世间一切众生身 体健康,身心安乐。」这样地针对着世间一切众生,没有特定对象的散发慈心,就叫作「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对此,经文称之为「遍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Anodhiso phara āmettā)。而我则为了方便,简称之为「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Anodhimettā)。所谓「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就是将慈心散发给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这就叫作「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意思是说,将自己想要散发慈心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针对性地分开来散发慈心。其方法是这样的 :譬如,若想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给自己的母亲,可先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散发慈心的对象,接着把心导向自己的母亲,缘取之后,反复默念:「愿我的母亲身体健康,身心安乐,一切顺利。」直至慈心生起。 同样道理,若想针对性地散发慈心给居住在某一村庄、城市或楼房中的众生时,因为被局限在某一村庄、城市或楼房来修慈心禅,因此,它是「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对此,经文称之为「遍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Odhiso phara āmettā)。 简称为「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Odhimettā)。 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与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之差异 修习「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与修习「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有些什么差别呢? 修习「有特定对象的 慈心禅」之所缘范围比较小,因此较易观察,也会较快地生起定力。 无特定地将所有众生集合在一 起来修习的「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它所要缘取的范围比较广,因此,与内心平静相应的「定」也会较慢地生起。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异,修习第二种慈心禅时,虽然慈心也会生起,但专注、平静的「定」就较弱了。 「定」的意思 所谓「定」( Samādhi),就是指内心凝聚、专注在一个所缘上。因此,以「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给所有众生时,因为要缘取的对象之范围比较大,所以相对的专注力会较为微弱,力度就不足了。当然慈心也会生起,但定力却是微弱的。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给一个人或两个人的时候,因为已经缘取限定好的对象,缘取的对象相对地也比较小,所以内心的凝聚、专注力也会比较强,慈心也会毫无滞碍地生起。就有这样的差异。一般而言,万事皆有例外,所以不应把现在所说的差异,一成不变地死记。修慈心禅的行者,他/她前生所经历过的慈心禅修习经验,加上今生心境状态,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的。 普遍现象 一般而言,若想获得强力的「定」,就要修「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 若想内心的慈心毫无滞碍地生起,达至感到明净、欣慰、宁静、清凉等感觉时,就要修「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了。 修慈心时要注意的事项 修慈心禅时,有些事项是需要注意的。修慈心禅时,有时候根本没有慈心生起,反而发觉心落在默念的内容上。若是这样的话,应首先暂停心中的默念,并让内心只作意到「愿众生安乐」即可。只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作意,慈心便会再次生起的,到时再用心慢慢地默念,就会顺利很多了。 另外,需要留意的是,有时候在修慈心禅的当下,心没有专注在对象上,心到处游荡、想东想西,那么,就要将思维的心、游荡的心,慢慢地引导到要专注的对象上,内心持续默念,继续修习慈心禅,心就会慢慢地稳定在对象上了。 必须留意心的游荡 有时候,心并没有专注在对象上,而是到处游荡、思考,但行者还以为心仍然专注在对象上。为了不让这种现象发生,必须觉察到内心正在游荡与思考,要特别留意心的游荡与思考,然后很专注地修习慈心禅。假如轻率地修习慈心禅,有时候会不知道心在游荡与思考,必须知道心的游荡状态 ,才能将 此心引导到对象上继续修行。 修「有特定的对象的慈心禅」」时要注意的事项 《清净道论》曾经提醒过:「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予一个人或一群人时,有可能会发生 些情况。」那就是说,在修习慈心禅时,必须注意下列三点: (一)开始时应避免发慈心之对象, (二) 不应以「有特定的对象慈心禅」来散发慈心予异性对象, (三)完全不应散发慈心的对象。 (一)开始时应避免散发慈心之对象 修慈心禅的行者,开始时不应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予自己的敌人。如果散发的话,就要把敌对者视为可爱者才能修习,因为难以对敌人生起慈心,所以会有矛盾和感到辛苦。要自己( 经熟习慈心禅之后,才可散发慈心予该对象敌人)。到了那个时候,不但不会辛苦,且较能生起慈心。 另外,开始时不要散发慈心予自己非常亲爱的人。因为,一开始就缘取自己最亲爱的人来修习慈心禅,有时候会想起这个人曾受到的痛苦与病苦,这是因为自己很爱他,所以对于他所受到的痛苦,自己的内心也会跟着难过与痛苦。那样的话,就不会生起慈心了。因此,开始修习时不要散发慈心予自己非常亲爱的人。要等修习慈心禅的经验丰富了、熟练了,才可散发慈心予非常亲爱的人。那个时候,慈心就能生起了。散发慈心予一般的关爱者时,亦复如是。 一般认识的熟人 开始修习时,不要散发慈心予既不爱亦不恨的熟人(Majjhatta puggala )。对于这类人,自己对他/她根本不爱,只是认识他/她而已,所以把他/她当作敬爱的人,进而修习慈心禅的话,慈心是不会在短时间内生起的,此外,在修习慈心禅的过程中也会觉得很辛苦。因此,不应一开始就散发慈心予这类人。到了自己相当熟练「慈心禅」的时候,才可散发慈心予该对象。 敌对者 一开始不要散发慈心予敌对者。假如一开始就散发慈心予敌对者,不但无法修到慈心,甚至会引起瞋恨心。因此,开始时对敌对者不要散发慈心,宜透过种种思维,并以「体谅心」、「忍辱心」、适当的、 明智的反省与考虑等方式,来减少去除对他/她所起的瞋恨心。至于降服瞋恨心的方法,在《清净道论》中已举了许多方法出来。如前所述,对敌对者要等到熟习了慈心禅的时候,才可散发慈心,到时慈心就会容易生起了。 以上所说的那些人,是开始时不应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作对象修习的。 (二)不应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予异性 还有,不应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予异性。「性」是指「性相」之意。不应以「有特 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予不同性别的对象。男性与女性相同吗?不相同的。既然不相同,男性对女性、或女性对男性,都不应以「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给对象。假如散发慈心予异性,不但不会生起慈心,反而会生起欲心、染心的;因此,不应散发慈心予异性对象。然而,等到熟习了慈心禅的时候,就可以了。这都是一些修习慈心禅的行者之亲身体验。等到熟习了慈心禅的时候,就不会生起染心,只会生起慈心。经论中提到过可能出现的现象。 (三) 完全不应散发慈心的对象 另一项要注意的是,不可用「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给死人。散发给这种对象是不会生起 「定」的。为什么呢?死了的人往生到哪里去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如果他她已往生天界、但自己以为他/她再次投生到人间而散发慈心,那不是「砍伐彼木,截断此木」吗?慈心会生起吗? 因此,不要用「有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慈心。 那么,用「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散发可以吗?当然 可以!因为「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是散发给一切众生的,所以死去的人,无论往生到何处去,都已 包括在内了,不是吗?因此,用「无特定对象的慈心禅」来散发给死人是可以的。 首先散发慈心的对象 既然如此,有人就会问:「究竟一开始要散发慈心予那些人呢?」一开始时,应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进而开始修习慈心禅。经论中是用「实例」两个字的。意思是说,为了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应先从自己开始。先以「愿自己健康、快乐」,同样愿众生健康、快乐。希望自己身心远离痛苦,同样希望众生也能远离身心痛苦」之心态,作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实例」。当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作为「实例」才修慈心禅,令慈心生起。 修慈心前的准备事项 想修习慈心禅的行者,首先应去洗澡,让身体洁净,然后,穿上宽松、清洁无味的白衣,不要穿着紧身的衣裳,选择一个宁静的环境,然后安坐下来。坐的时候,身体要正直,身心不要绷得太紧,放轻松点坐下,盘腿而坐、跪坐或随自己舒适的方式坐下来。坐好之后,先合掌礼敬三宝三次,然后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佛陀与禅师/导师。口中同时要念:「我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佛陀与禅师/导师」。 如果自己曾经冒犯过别人,就要向他忏悔;假如这个人身在远方,就向禅师报告此事,之后,用心念着这个人,并从口中念出忏悔之语。 这样地内心有了化解,之后才能减少障碍好好地修行。 开始修行的方法 完成了上述之修行前准备后,接下来,便可开始缘取自己,跟着,为了生起慈心,选择适当的愿词,例如:「愿我健康、快乐、远离灾难、远离身心痛苦。」 继而反复地念。首先散发慈心给自己。每个众生都爱自己的,所以经论中说:先以自己为对象修习慈心禅,慈心才会容易生起。对自己修习慈心禅,直至因慈心的生起而感受到寂静与安宁为止。然后,散发慈心给具有三学之德行者,也就是众所尊崇敬爱的老师,或是如同老师那样值得尊敬的人。完了之后,继续修慈心禅,散发慈心给自己想要散发的对象或一切众生。假如缘取某一个人来修慈心禅,经过五分钟左右后仍不能生起慈心,那就要换一个对象来修慈心禅了。譬如要散发慈心予自己的朋友小华,心就要导向小华,并于内心里反复地默念:「愿小华健康、安乐,身心离苦,一切顺利。」 让慈心生起在自己的心里,从而周而复始地作意。假如顺利的话,不久就会渐渐生起对他的慈心,以及希望他能离苦得乐的善心。 假如心不能专注在业处或所缘对象上,反而发觉内心游荡、或想东想西,那就要将心拉回到原来的业处或所缘对象上,继续散发慈心。 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修习慈心禅,将会生起对他/她的友爱之心,希望他/她能得益、离苦等等的慈心。此种慈心的生起自己是会知道的。假如生起慈心,内心将会有宁静、洁净、清凉、愉悦、欣慰、满足及喜悦等感受。有些人的慈心会很强,不但内心快乐,还会喜形于色;这个时候,连周围的人都会误会,他/她们心想:「怎么这位行者能打坐到微笑起来!?」在泰国的禅修营里,有一位行者的「慈心禅」,修习得相当强而有力,每次打坐都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然而,慈爱本来就是清凉的,所以慈心生起得愈多,内心不但会清凉,甚至感受到身体都在清凉。有些人,就算在夏季都会因而感到寒冷,突然毫不在意地拿起身边的披肩披在身上。 禅定的阶段 若能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修行,心就会开始寂静,「定」(Samādhi )也会从微小的寂静到渐渐强烈,到最后会变得极为强烈,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强而有力。 强而有力的「定」叫「禅那」(Jhāna )。 随着内心的寂静程度,「定」会被分别命名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所以单纯的「定」,不能称之为会飞天遁地的神足通,而只能说是有力的一种 「定」而已。 「四种禅定」与「五种禅定」 经论中将禅定境界分别称为「四种禅定」或「五种禅定」。根据四分法,就有四个阶段: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根据五分法,就有五个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在经藏教法中常见到「四种禅定」,在阿毘昙的论典中则常见到「五种禅定」。 在这两种禅定分类法之中,修慈心禅的行者,根据四分法,可以最高获得三禅;根据五分法,则可以最高获得四禅。在这里,虽然为了增加知识起见,应该要知各阶段禅定的禅支,但因为担心会讲得太微细,所以就不说了。 而且,行者内心的要求是:强力的慈心与安宁的感受,禅定并非主要;虽然并非主要,但禅定会在行者的内心自然而然地生起的。 转换对象来修慈心禅 现在所说的,都是顺利修习慈心禅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现象。但是,修慈心禅的过程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例如:在为某个人修慈心禅时,内心没有生起慈心,也没有感受到慈心的现象,定力也没有生起来,心总是游荡的时候居多。这个时候,纵使在为某人修慈心禅已经长达五至十分钟,若慈心依然没有生起,那就要换一个对象来修慈心禅了。若还是不顺利,那就要再换一个对象。如是地用这个方式,更换对象来修慈心禅,直到顺利的时候,才可针对原先的那个人来修慈心禅五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等的随意修习。 破除界限(Smāsabheda ) 修慈心禅的时候,心里不必分自己与别人,当可达至认为自己与别人都是一样的时候,因消除了自他的界线,慈心也会同样地对自他没有分别。此种现象就叫做「破除界线」(Smāsabheda )。 修习破除界限的慈心禅 为了破除界限而修慈心禅的次序是:首先,散发慈心予自己,第二,散发慈心予尊崇敬爱的人,第三,散发慈心予不爱不恨的人(认识者或熟人),第四,散发慈心予敌对者。如此分为四组,按次序修习慈心禅。在过程中,从第一组开始对自己修习慈心禅,待第一组的心境变得柔软后,便转到下一组的对象来修习慈心禅,如此依次序地修完第四组时,修慈心禅的行者内心中再也没有「自己」的限、「尊敬者」的界限、「认识者或熟人」的界限,「敌对者」的界限等四组界限之分。当修慈心禅的行者内心,对四组内的四种对象视为有情众生 ,并希望他们皆可获得安乐,进而感到对他们的慈心已达至等时,那就是「破除界限」。在这里,当自己与别人之间没有差别,能以平等的慈心面对一切众生,并且感到已经破除界限的时候,便是《清净道论》中所说的:这就是已经获得「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 了。 若想亲自感受到那样的「破除界限」,那么,就依上述的次序修习慈心禅吧! 修慈心的十一种利益 如刚才所说,一个能熟习慈心禅的行者,佛说此人可以获得十一种利益。 1. 安睡(能安稳地熟睡) 2. 平静地醒来 3. 不做恶梦 4. 众人爱敬 5. 众天爱敬 6. 众天护佑 7. 不受武器、毒药、火的伤害 8. 速得定力 9. 面貌慈祥悦泽 10.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11.命终可转生梵天界。 作为梵天众生也可修慈、悲、喜、舍等四梵住。 修慈心禅所能获得的十一种利益之中,光是获得「安睡」与「平静地醒来」两种,就已经是多所饶益了。常言道:「每个人都有十亿个烦恼。」世间之苦恼、担忧等思虑是相当多的,当进入睡房,头一靠落在枕头上,内心的思虑总是一串串地不停浮现,纵使百般努力,你也是去不掉那些思虑的,思虑依旧会持续不断。于是,唯有辗转难眠地度过半夜,有些人甚至整夜与思虑一起打滚到天亮。世人似乎不知道佛陀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慈心安眠药」。所以,光是获得「安睡」与「平静地醒来」等两种利 益,这慈心禅已经对世人有着无法言喻的好处了; 假如还能获得其余的利益,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获得了第一与第二种利益后,要获得其余的利益根本就不难,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了。 慈爱有三种 这个「愿众生得益、安乐」的慈心,若只出现在意业上,是不足够的,必须与身业和口业一并出现,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将「慈爱」分为三种: 身业慈(Kāyakammamettā)、 语业慈(Vacīkammamettā)、 意业慈( Manokammamettā )。 身业慈 所谓「身业慈」,即系执行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存有「希望众生得益」的慈心,所以就 不会做出伤害、亏损到任何众生的行为动作,只会做能令众生获得安乐、得益的事情;这就是「身业慈」。 语业慈 用口说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存有「希望众生得益」的慈心,所以就不会去说出伤害、亏损到任何众生的话。只会说能令众生获得安乐、得益的事情;这就是「语业慈」。 意业慈 思虑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本身存有「希望众生得益」的慈心,所以就不会思虑出伤害、亏损到任何众生的想法。 只会思虑能令众生获得安乐、得益的事情;这就是「意业慈」。 假如自身之中真正存有慈心的话,就已经有「身业慈」和「语业慈」了。 慈心禅 (缅甸恰密长老) (1992年11月) 今天,我们要简短地介绍「慈心禅」,以便在需要时,让大家可以将它当做修习毗婆舍那的基础。在《Bikkhunupasaya Sutta》中,佛陀说:「在修习毗婆舍那禅时,如果,你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或充满了烦恼(kilesa)。这时,心会因为烦恼,变得焦躁不安;或者,你不乐意再继续禅修。这时候,你就应该选令人愉悦的目标,例如: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或舍随念,或戒随念的功德观想这些令人愉悦的目标。这样,你的心就会渐渐地专注于观想这些目标。然后,你会感到快乐、轻安、祥和与平静。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转回到毗婆舍那的修习。」佛陀称这种修行法为Panidhaya Bhavana,意思是先将观照的心注在令人愉悦的目标上,然后,再转回毗婆舍那的修习。 当禅修者处在这些令人不悦的状态,例如:烦躁不安、焦虑、忧伤、充满烦恼(kilesa),和不乐意修行时,他应当修习的目标之一就是慈心。观想佛陀的德行,当然也非常好,但是,你需要对佛陀的德行有所了解,才能够观想这些德行。除非,你已经了解一些佛陀的德行,否则,你无法观想它们。但是,修习「慈心禅」时,你不需要对慈心有特别的了解,因为,慈心是众生本来具有的天性。因此,一旦你知道方法时,就可以很容易地培养慈心。 在缅语中,缅甸人会用「慈心」(Metta)这个字,来表示「爱」(Tanha)、执着。当男人爱上女人时,人们会说:「他爱她,他对她有“metta”。实际上,这不属于慈心,而是爱。但是,在缅语中,却使用慈(Metta)来表示爱(Tanha)。所以,我们在讲解「慈心禅」时,必须对此加以澄清,重覆地来分辨出「慈」与「爱」的不同。「爱」(Tanha)具有执着与带着热恼的性质。而「慈心」(Metta)的性质是不执着,祝愿众生健康快乐,这会使心平静、祥和。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们不会用「慈」(Metta)来形容「爱」(Tanha)。因此,很容易说明的。但是,在1979年,我跟随马哈西尊者一起在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美国内观禅修协会)带领密集禅修时;在一场问与答中,一位大约30岁的女性禅修者问我:「爱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无法回答,且感到很无助。我可以藉由回答:「是的,爱就是上帝」来避开这个难题或困境,但如果这样回答了,我将是一名基督徒。于是,我说:「你问我『爱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诉你慈心是什么。」但她只想知道爱是什么,而非慈心。 这里所说的「慈心」是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 。Hita kara puti lakkhana metta的意思是:慈心的性质,是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就是「慈心」。当你培育出对一切众生慈心(metta)的感觉或心境,就叫做「慈心禅」。 缅甸和斯里兰卡,人们有着这样的观念,认为能够将慈心「传送」给其他众生。我想在西方和印度也是一样的。有些学者使用「传送」(transmit)这个字,「你应该将慈心传送给一切众生」,学者认为这就是慈心禅。有些学者使用散发(radiating)这个字,「你应该将慈心散发给一切众生」。除非,在你的心中已经完全地培育出慈心,否则,你怎么可能有能力将慈心传送给一切众生?如何将慈心散发给一切众生?如果,你已经培育出极度强烈之慈的感受、心境,就不需要刻意散发给其他的众生──因为,你的心自然而然地将慈散发给其他的众生。 当你在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的时候,心中就会生起慈心。当你心中充满慈心时,脸上会洋溢着喜悦、快乐、明亮、慈祥与光辉。因你心中充满强烈的慈,能让每个遇见你的人都感受得到。他见到你就会非常高兴。你的面容看起来祥和、平静且安宁。你的心会自然地散发慈心。这就是对众生散发慈心的力量。在缅甸,你也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缅甸人常会说:「请将慈心传送给某人等等的。」有时,一些在家的男女,因为某些原因而处于苦恼时,他们会说:「敬爱的尊者,请您散发慈心给我,因为我很苦恼,我遇到麻烦了。」这就是散发慈心给其他人的概念。因此,每当我们说:「你必须修习慈心禅」的时候,其中有些人就会明白,你在散发慈心给其他人。 实际上,培育慈心,并不是为了散发慈心给其他人,而是在你自己心中培育慈心。然而,只有透过祝愿一切众生、或其他人的健康快乐才能培育慈念。如果没有祝愿其他人、或众生的健康快乐,就无法培育内在的慈心。所以说,慈心只能透过关怀其他众生健康快乐的过程中培育出来。有些人误解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它的意思是,你将慈心散发给其他人。但事实上,你却是透过关怀其他人、或众生的健康快乐,生起内在的慈心。 所以,我们说「慈心禅」(Metta Bhavana):Bhavana是发展或培育, Metta就是慈心。 所以,为了培育出内在的慈心,你必须选择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切众生,来当作培育慈心的目标。在心中祝愿着所有众生的健康快乐,默念:「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没有瞋恨,远离危险和痛苦……等等」。如此一来,你就会在心中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些人、或众生的慈心。这也意味着你内在已经拥有了慈心,你必须如此培育慈心。透过修习「慈心禅」来培育内在的慈心,你会感到快乐、平静和祥和。你的心会变得专注、平稳、温和与柔顺。这些都是培育内在慈心,所产生的利益和效果。然后,你再转回来修习毗婆舍那禅。这时,你就可以容易地专注在毗婆舍那禅修的目标上,因为,透过慈心禅,你的心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专注。你已经拥有了定力,因此,应该引导这样的定力来修习毗婆舍那禅修。 我记得在瑞士有一群人,他们使用「导引」(channel)这个字。那是在1983年,当时,黎巴嫩陷入内战的困境中。他们请我教导「慈心禅」。于是,我问他们:「你们之前曾修习过『慈心禅』吗?」他们回答:「我们将慈爱『导引』给黎巴嫩的人们。」「导引」慈爱?你所指的「导引」是什么意思?我所知道的「导引」是跟灌溉有关的。 当我们在培育内在的慈心时,这慈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特定的慈心禅,另一种是不特定的慈心禅。特定的慈心禅是指先选择一个目标,然后祝愿这个特定的人健康快乐. 。因此,针对他修习慈心,我只祝愿这个人健康快乐,不包括其他的人。例如:我选择(U Samiddhi)乌.沙密帝这个人作为禅修的目标,然后,祝愿他健康快乐、幸福与安祥──在内心祝愿:「愿乌.沙密帝幸福快乐,没有瞋恨,远离危险和痛苦;愿他修行成功;愿他能证悟等等。」我只祝愿他的健康快乐,不包括其他的人。这就是培育特定的慈心。 培育不特定的慈心,就是祝愿所有众生幸福快乐:畜生、天人、梵天、饿鬼、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包含在内。我祝愿他们幸福快乐──祝愿着:「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愿一切众生没有怨恨;愿一切众生远离危险和痛苦;愿一切众生事事如意……」等等。这样的慈心是没有特定对象的,这就是培育不特定的慈心。在巴利文中,不特定的慈心称为Anodhisa Metta,特定的慈心称为Odhisa Metta。 不特定的慈心禅的对象是,以一切众生为祝福的目标。 所以我们的心很难专注在一切众生上。 当你在做一些事时,如果你想培育慈心,最好能将心专注集中在一切众生上,祝福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这比较容易,但是你无法很专注。你还是能持续感受到内心的慈,你感到快乐与祥和。但你无法将心力集中在禅修目标上,因为那个禅修目标是包括许多不同的对象。 所以,当你想要以「慈心禅」达到相当好的定力时,你应该培育「特定的慈心」。先选定一个人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只是祝福他的幸福快乐。然后,你继续培育「特定的慈心」给任何一个人或群体。注释书提到,在刚开始时,你不应该先针对最亲爱的人修习慈心。因为,如果在一开始就选一个最亲爱的人,来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当你还不擅常培育慈心时,你将无法专注的修习。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到亲爱的人所遭受的不幸,以及他身心所受的痛苦。因此,你对他的不幸、苦难、或其他的痛苦感到难过。注释书解释,因为感受到他的痛苦,你甚至会有想哭的感觉。因此,注释书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将亲爱的人,作为禅修的目标来培育慈心。」 接下来,对于一个中间的人,你既不喜爱他,也不讨厌他,但是,他是你的泛泛之交。每当你去工作的途中,你会遇见他,「嗯,这个人要去工作,我也同样要去工作。」这样,他变成你认识的人之一;他认识你,你也认识他,就是这样。你跟他没有任何联系,你不会去他家,他也不会来你家,但就是在上班的途中,你会看到他,他也会看到你,而只是认识而已──这就是一个中间的人。 在英格兰,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缅甸人,他的名字是U Mya Saw(乌.缅寿),他买了一栋很大的房子,附带着30英亩的土地。1979-80年,我们在他的家进行密集禅修。他的办公室在伦敦,但他住在牛津。他每天搭火车去上班,坐在同一列车厢、同样的座位上。有个英国人,跟他几乎一样,不同的只是坐在他对面的位子上。他搭这班火车上班已经有十年了,每天他们会看见彼此,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熟识。 1981年,我在英格兰北部举行密集禅修,一个靠近Ebersten 城镇的曼殊师利学院。有三、四位的英国女士每天来到禅修营听我们的佛法开示,并和我们讨论佛法。一天,其中一位年长的女土说,她曾经住在伦敦将近20年了,但是,她并不认识她的邻居,邻居也同样不认识她。之后,她搬到Ebersten,在五年内,她却几乎认识那个小镇上所有的人。因此,她说:「乡村生活是美好的,而城市生活是糟糕的。」 因此,中间的人不应该成为「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注释书中提到,如果,你将中间的人当成亲爱的人来看待,会很难培育慈心,你会提不起精神。这就是注释书的说明。因此,在一开始,你不应该将中间的人,作为禅俢目标来培育慈心。但是之后,当你已熟练于培育慈心时,你可以再将这个人作慈心禅的目标,而且会非常容易地就做到。 再来是,对你怀有敌意的人,一开始也不应该以他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他不应该是「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当你想到要祝愿他健康快乐时,你可能无法从心里祝愿他的健康快乐,反而是想起他的缺点,和他曾对你的侮辱或所造成的伤害。这样,所生起的将会是生气或瞋恨,而不是慈心。因此,对你怀有敌意的人不应该作为特定慈心禅的第一个禅修目标。 注释书说,你也绝对不能对异性培育慈心,换句话说,在「慈心禅」中,异性不应该作为慈心禅修目标。注释书《清净道论》中也提到,一个非常奇怪的故事,有关于一个男人对他的妻子培育慈心。这个男人非常乐意修习「慈心禅」,因此,他问一位每天到他家托钵的比丘:「尊者,我想要修习慈心禅。首先,我应该对谁修习慈心?」这位比丘回答:「善信,首先,你应该将你最亲爱的人,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 然后,在晚上当他准备修习「慈心禅」时,他洗了澡且穿上新的衣服,礼佛之后,他观想佛陀的德行。之后,他坐在他的房间,他非常舒适的坐着且寻找着慈心目标,「我最爱的人是谁?」之后,他想到他最爱的人是他的妻子,因此,他认为慈心禅修目标必定是他的妻子。因此,他对他的妻子修习慈心,祝愿他妻子的健康快乐:「愿她幸福快乐,没有怨恨……」等等。刚开始,他觉得他的慈心修习到达了某种的程度,接着,慈心变得越来越微弱,且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当时他已经无法再继续禅坐时,于是,他站了起来。 但是他的房间门已经锁上了,他完全忘记了。注释书又说,于是,他不断敲打墙壁。但注释书在这边便停住了,并没有描述后来的发展。 因此,注释书说,这就是为何你不应该以单一的异性来培育慈心。 但我的学生修习慈心禅时,可以很成功地对异性培育慈心,他们在对异性修习慈心是很成功的。 一位银行的女主管来到中心修习,她向公司请了三个月的假,她首先修习毗婆舍那禅两个月之后,她接着修习「慈心禅」,且一个接着一个对他们个别修习慈心。注释书中说,首先,你应该对你的老师,或与老师有相同德行的人修习慈心。之后,对你亲爱的人修习慈心,接下来是中间的人,然后,是厌恶的人。但是,你必须将慈心培育得很好,直到你的心变得柔软、温顺,以便你可以很容易地针对任何人修习慈心。如此之后,你才可以换到另一个人。然后,我指导她对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地,修习她的慈心。 大约修习二十天的「慈心禅」之后,我告诉她,「现在,妳应该针对对你有敌意的人修习慈心。有任何讨厌你的人吗?」她想起那位年长的主任,总是找她的麻烦,所以,她不喜欢那位主任。我告诉她,修习慈心给那位主任。她做了!而且也成功了!我要她祝愿这位主任健康快乐,在心中培育慈心,修习一个星期之后,她做到了!之后她便回家了。一天,她回到中心告诉我:「令人尊敬的禅师,在我禅修之前,那位主任从不曾来过我家。在我密集禅修期间,他来到我家,而且问我哥哥,我好不好之类的话。他来过我家两次。当我回到办公室,他脸上充满了笑意。他不再找我的麻烦,而且给予我很大的协助。」 注释书中提到,异性不应该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然而,不只是她(银行的女主管),其他的三、四位禅修者,也对异性成功地修习慈心。因此,我判断那注释书说的是:在你未熟练「慈心禅」之前,你不应该对异性修习慈心。但是,如果你已经能够精通「慈心禅」之修习,你可以对任何人修习慈心。 注释书也提到,不应该以亡者为修习慈心的对象。然后,它也提到,如果将亡者为修习慈心的对象,禅修者可能无法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因此,亡者不适合来作为培育「特定的慈心禅」的目标。不过,在「不特定的慈心禅」中,这位亡者可能投生在另一个世界,或许在天界、梵天、或人间。因此,他也包含在你所修习的一切众生之中。注释书中说的,只是「特定的慈心禅」。 注释书中,提及一位年轻比丘的故事,他以戒师为修习慈心的对象。当这位年轻的比丘培育慈心时,祝愿住在远方的乡村戒师的健康快乐,但他的心无法在目标上专注得很好。他反覆地尝试,却徒劳无功。最后,这位年轻的比丘去找一位住在附近的阿罗汉长者比丘求教原因。他向这位长者比丘提出他的问题。这位长者比丘说,「请去寻找这个对象」就这样,年轻比丘去到戒师所住的村子,才知道他的戒师已经过世了。注释书说,这就是为什么,他无法在「慈心禅」中专注,因为他的对象已经过世了。 那么,什么人可以作为「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呢?注释书中说,第一个慈心禅的目标应该是你的老师,或像老师一样受人尊敬的人。「慈心禅」应以这様的人作为第一个禅修目标。你选择这様的人,将慈心修习给他,祝愿他的健康快乐──「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幸福快乐,没有瞋恨,没有危险和痛苦;愿他成功。」如此,渐渐地,你可以很容易地,且大量地培育内在的慈心。你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修习,因此,你才能成功地将心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上,且达到初禅或二禅等等。 愿你们所有的人正确地了解「慈心禅」的技巧和利益,且试图在心中培育慈心;以「慈心禅」的定力为基础,尽你最大的努力修习毗婆舍那禅,达到你的目标。 注释书中提到,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老师,或是具有像老师德行的人。令人尊敬,且具有戒、定、慧和清净的心。这样的人,应作为特定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因为,你对他的恭敬是因为这个人的德行及宽容之心,让你可以很容易地培育内在的慈心,针对这个人修习慈心。 然而,注释书也提到,首先,你应该先对自己修习慈心,如此祝愿着:「愿我没有身心之苦,愿我快乐,愿我幸福,愿我远离危险,愿我没有痛苦,愿我没有瞋恨」,如此, 你应该以自己为例先对自己修习慈心大约一、两分钟。只有在这之后,你再对老师或尊敬的人修习慈心,在心中祝愿着:「正如我想要远离所有的苦,也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没有任何的苦;正如我想要远离瞋恨,因此,也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远离瞋恨;正如我想远离痛苦,正如我想远离危险,因此,也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远离危险」等等。但是,过了一、两分钟后,你应该放下以自己为例的句子「正如我想要远离瞋恨」,而继续祝愿:「愿我的老师远离瞋恨,远离危险,远离一切痛苦,远离身心之苦」等等,将慈心修习给这位老师或令人尊敬的人。 你不应该尝试去想象,这个对象的脸或身形。它可能会出现或不出现在你的心中,然而,你不应该在心中尝试想象。因为,想象他的脸或身形,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心中慈心的生起,去观想这个人的德行,并且祝愿他幸福快乐,这才是重点。有时候,如果尝试去想象着,禅修的目标——这个人,你发现非常的困难,因此,你更努力地去尝试,试了一次又一次。这样,你会因为非常的努力,而变得十分疲惫。修习「慈心禅」应该会让你快乐、清明、安祥、平静和安定的。但是,在这时,因为无法观想出这个人,所以你变得懊恼、疲倦和沮丧。因此,你不需要去观想出这个目标,也就是这个人,这并不是很重要。 然而,有时目标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在你心中,这样也可以。但是,如果之后,这个人的脸或身消失了,这也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在你内心充满慈心的感受。因此,无论你在心中有没有观想到他的影像,都不重要。你应该做的,就只是去感受内在的慈心,去观想这个人的德行和祝愿他快乐、幸福和成功等等。因此,就是依照这种方法,培育对这个人的慈心。 这个人可能和你在同一所寺院,或者,他可能住在离你很远的村子或小镇,但这都没有关系。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对他修习慈心,祝愿他健康快乐。渐渐地,你的心越来越能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上──即这个人的健康幸福,如此一来,你会感到快乐、清明、纯净和轻安。当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时,你的身体可能会平静或轻安,这种感觉是非常轻柔的。有时候,你可能会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身体覆盖着一条浸泡过冷水的柔软毯子,此时,你会觉得清凉、平静和清明。有时候,甚至在这样的热季──如四月或五月,在这个禅修阶段的禅修者会披上一条毯子,因为他们觉得很冷。因此,对西方人来说,在热季中,修习「慈心禅」是最好的,不需要再去美妙或东支避暑。(这些地方在缅甸较高的地区,气候凉爽宜人。) 修习「慈心禅」二十天之后,有些禅修者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的定力非常的好,当一坐下来,定力就立即生起。有时,他们可以观想「慈心禅」的对象,他们观想出禅修目标——这个人正在微笑。有时,这个人正对着他们说话,因此,他们也会回应这位正在微笑的人或微笑的脸。不自觉的,在禅坐中的禅修者也会微笑,连旁观者也可看出他正在微笑。有时,禅修者会知道自己正在微笑,且被其他人看见他的样子,而感到难为情,所以,就改变了脸部的表情。你看!如果你看见一张微笑的脸,你也会想要微笑。这是因为,微笑的脸会散发一些力量给你,影响你的心,让心也想要微笑,接着,你也会跟着微笑。 这是注释书在描述十一种「慈心禅」的利益中提到的。那时,在「契大拉巴塔寺」,有一位年轻的比丘正在修习「慈心禅」。之前,他在一个地方住了四个月,过了四个月之后,他移到另一个地方,接着又住了四个月。他在每一个地方只住四个月。最后,他到了这一个地方──契大拉巴塔寺,他同样也住了四个月。当四个月结束后,隔天他就要离开那个地方。当天晚上,他在修习行禅,在行禅小径的尽头,有一棵树,巴利文称为Manirukkha,当他正在行禅时,听见一名男子哭得很大声,于是,他问道:「是谁在那边哭泣啊?」这位无形的人,对他说:「尊者,我是一位住在这棵树上的天神,是我在哭泣。」「你为什么要哭泣呢?」「因为您明天就要离开,到别的地方了,因此,我觉得很伤心。」然后,这位天神继续说:「在您来这里,住在这里之前,所有这附近的天神们彼此斗争、争吵,根本不融洽,一点也不安祥。但是,自从您来到这里,住下来之后,所有的天神们都彼此相亲相爱,我们大家生活的非常快乐,没有争吵、没有斗争。因此,尊者,我请求您,请继续住在这里,利益这四周的天神。」 这是注释书提及修习「慈心禅」的利益──修习「慈心禅」的禅修者会被天神和人们所喜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是清净和安祥的,这会影响到他脸部的表情,他的脸色是发亮、慈祥、微笑、平静和安定的。因此,每个人也会被这股慈心影响,而拥有慈心。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天神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没有争吵、没有斗争的原因。所以,在恰宓禅修中心也一样,这里没有争吵、没有斗争,是因为你们所有的人都在培育慈心。在雨安居期间,有三个月的时间,每个布萨日(四个布萨日,在阴暦的每个月的第8、14(或15)、22和最后一天),所有在这个中心修习的禅修者,包括来受戒的人和学生,都要修习慈心禅,来培育慈心,遵守九戒和素食。你知道第九项戒律是什么吗?第九项戒律就是修习「慈心禅」。因此,在这中心的每个地方都充满着慈心的感觉,所以,你微笑了。 这位年轻比丘的名字是卫萨卡,他应天神请求,便继续住在「契大拉巴塔寺」,不只这位天神,其他的天神也请求他继续住下来。所以就留在那里。又过了四个月,当他再次想要离开到另一个地方去,同样地,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很多天神来找他,哭泣着请求他,继续留在这里。结果,他在那里住了一辈子,无法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由此可知,「慈心禅」是多么有影响力,能让过去彼此争吵不休的每一位天神,变得团结、快乐与安祥,不再有斗争或争吵。 一旦你心中拥有大量的慈心时,心将会变得平静集中、敏锐、宁静、安定、柔软和温顺。这时候,你应该更换另一个不同的人来做为禅修目标,但是,在这之前,你必须将慈心持续不断地修习给同一个人──即你的老师。今天、明天或三四天,一直等到你感觉到轻安和安祥。这时,你才更换到另一个禅修目标,另一位在同一等级的人,也就是,一位正如你的老师,同样受人尊敬或敬爱的人,具有戒定慧德行的人。接着,持续祝愿第二位令人尊敬的人的健康快乐,一旦你内心拥有相同的感觉──平静、安祥、轻安等等时,便可以再更换到另一个人──即在令人尊敬的等级中的第三个人。如此,你的目标应该从令人尊敬的等级中的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直到大约十人为止。 一旦你觉得专注、快乐、喜悦、轻安和安祥时,你便达到禅定境界中的初禅、二禅和三禅。在初禅中,你的心具有五种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但是,在这个阶段,观照的心还没稳定,因为它拥有「寻」和「伺」。当通过了初禅,你会放下「寻」和「伺」二种禅支,只会感觉到「喜」、「乐」和「心一境性」这三个禅支。在二禅中,你的心变得更轻安、更稳定和坚固。在通过二禅之后,你会放下喜。达到三禅时,心中只有「乐」,以及「心一境性」两个禅支。 「喜」就是Piti,这「喜」不是平静,造成心摇摆不定,身体也会摇晃。当舍弃「喜」的时候,你已经到达了三禅的阶段。这时,你的心更加稳定、平静和安定。有时,你可能会觉得好像四周无人,你独自感受着喜悦和安祥,这就是三禅。即使只是,将慈心修习给第一个等级的人,你也可以到达三禅。之后,你应该更换你的目标到第二等级的人──即是亲爱的人。将你亲爱的人做为禅修的目标,但是因为还没有达到较高层次的慈心经验,这不应该放在之前的阶段。心还是脆弱的。如果这时,你将慈心修习给你所爱的人,如你的妻子、异性,你可能会感到心烦意乱的。有时,你可能会想要捶打墙壁。因此,在这个阶段的禅修,你不应该将慈心修习给异性,他必须是同性的。然后,你将慈心修习给第二等级中的人,一个接着另一个。 有时,在一次的禅坐中,你可将慈心修习给一位在第一个等级的人,约五或十分钟,之后转换到一位在第二等级中的人,约十或十五分钟,之后再转换到第一等级的另一个人。这样使慈心禅的修习更有趣,且能非常快乐地培育慈心。同样地,那些已经成就「奢摩他」禅修并证得禅那的修习者,他能够在禅那中转向自在。有时,心还可得到超自然能力、神通。 继续第二等级的人,大约十人为止,你可以接着修习第三等级──即中间者,一个接一个地培育慈心。之后,修习第四等级──厌恶的人,这时,你已经能够对这个厌恶的人修习慈心了,因为,此刻你慈心禅的修习已经成熟了。这已是一个高层次的慈心修习,你可以将慈心修习给厌恶的人,而不会再有忿怒,只有充满慈心(metta),有时会感到非常的开心,因为在开始修习「慈心禅」之前,每当你一想到这个人,内心的愤怒便油然而生,你在内心里对他生气。然而,现在到了「慈心禅」的这个阶段,你对他不再感到任何忿怒,只有慈心,这就是成就「慈心禅」的修习了。 接着,你可以在一坐中,修习慈心给四个等级的人,与这些等级可以交替着修习。然后,如果你能够做到,感受轻安、安祥与平静,随意更换慈心禅的对象。那么,你不同的顺序,慈心修习慈心给这些人。当你感到安祥、轻安和专注时,就可以破除「界线」。这个「界线」就是──你心中界定的「你是我亲爱的人,你是我厌恶的人,你是我的敌人」,这些存在心中的界线。 如果,有一个强盗来到这里,要我们交出一个人,来献祭给他的天神,以祈求能够抢劫成功。「你们其中的某一个人必须跟我来,我把你献祭给那棵树上的天神。谁要跟我来?」这时,如果你的慈心已经达到成功的高层次的阶段,你不会说:「带走他,带走他们吧。」;相反地,你会说:「不,你不能带走任何人,告诉你的天神,我不会牺牲任何人的。」这意味着,你已经破除这些等级的「界线」,例如:「我、你、厌恶的人、或喜爱的人」,这之中已经没有界线了,这称为Sima sambheda。Sima是界线,sambheda是破除。注释书中提到,如果能够「破除界线」,你便达到了某些程度的禅定。但是,注释书保守的说到:「在完全和圆满地培育出对这四个等级的慈心后,可以确定的是,你已达到了「近行定」。」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说,你也到达了禅定──安止定。相信在这点上,不会引起争议的。 这是培育「特定的慈心禅」,不仅如此,当你界定禅修目标在大一点的范围。例如,一个村子或小镇,一个州、国家,这也是属于「特定的慈心禅」。例如:你对缅甸人修习慈心,或对美国的克林顿区的人先修习慈心,这都是「特定的慈心禅」。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方向修习「特定的慈心禅」,你可以将慈心修习给,比如说,东方、西方、南方和北方的人们,这些也是「特定的慈心禅」。到底有多少方向可以让我们可以修习慈心呢?一共有十个方向。哪十个方向呢?北方、南方、东方、西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下方、上方。当你对这些方向修习慈心后,便可以将慈心修习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不特定的慈心禅」。在这样的情况中,心能够很成功地专注,因为,你的慈心禅正已经达到高层次的阶段。因此,你可以将慈心修习给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不特定的慈心禅」。 慈心的注释 注释书中提到,如果,禅修者修习「慈心禅」达到这种程度的定力,便称为近行定,接近禅那或安止定的定力。如果他继续修习「慈心禅」,就能够非常快速地达到禅那或安止定。首先,他会先进入初禅的阶段,接着是二禅、三禅。 奢摩他的禅修者,可达到四种禅那或安止定。或是五个阶段的安止定。如果我们以四个阶段的禅那来看,那么初禅的禅支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当你到达初禅时,定力不像其它较高的三个禅定的定力那么深和有力,因为它还包含「寻」、「伺」 。在这时候「寻伺」的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想,而是指一种心理的状态──即一种指向或引导心去朝向禅修目标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寻」。当观照心跑出去或游蘯时,其中一种包含在观照心中的心理状态是「寻」──它是非常明显的状态,因为它会引导心、或将注意力指向禅修目标。「伺」(vicara)是另一种与心力同时生起的要素,它会持续将观照心指向禅修目标,因此,心就不会游蘯。依着「寻」和「伺」的力量,心会渐渐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当定力更深时,心也就逐渐地变得平静、安祥和安定。之后,由于专注在禅修目标上的深度定力,你会感觉到一种非常轻柔的喜悦。这深度的定力──即是「心一境性」。在初禅中,因为有「寻」和「伺」同起在专注的心中作用着,定力并不很深固。「寻伺」的性质是,在某种的程度上会造成心摇晃。 当你继续不断地培育慈心,修习慈心给所选定的禅修目标的人。渐渐地,定力变得更深和有力,心也能深入地专注在「慈心禅」的目标上。在这个阶段的定力中,已经没有了「寻」和「伺」,因此,定力变得愈来愈深且更强大。这阶段的定力里,包含着「喜」(piti)、「乐」(sukha)和「心一境性」(ekaggata),这就是二禅的「安止定」。然而,「喜」并不是很稳定,也不够坚固,在某种的程度上心仍然会动摇、晃动。当你继续修习时,定力变得比在二禅中还更深,几乎完全地专注在目标上。因此,在这阶段的禅定,不会有「喜」的感觉了。接着,就进入三禅,在三禅的定力中有「乐」和「心一境性」。 当你继续更精进地修习,定力就会变得愈来愈深,而且愈来愈有力。这时候,观照心会完全地专注在目标中,此刻,定力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心不会再动摇、晃动,它变得相当的宁静、平静、安祥和轻安,没有任何的干扰。因此,在这阶段的禅定中,禅修者不需刻意努力,将心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心会自动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就好像禅修者不需付出努力一样。「舍心」会在四禅中生起,而「乐」消失了。没有「乐」的感受,是因为在这阶段的禅修者,既不感觉到快乐,也没有不快乐,这是由于,他拥有了「舍心」的性质和深度的定力。慈心是祝福所有众生幸福快乐或是一种不自私的爱。然而,拥有「舍心」时,你不会对任何众生怀有慈心的感觉。因此,「慈心禅」的禅修者无法达到四禅的阶段。因四禅包含了「舍心」和「心一境性」这两个禅支。因此,「慈心禅」的禅修者,只能达到较低的三个层次的禅定。一旦成功地培育了慈心,你的身体就会有一种很轻柔的喜悦和快乐。你越是培育慈心,就拥有越多这种轻柔的喜悦和快乐,但仍无法进入四禅,因为,四禅中有「舍心」和「心一境性」两个禅支。 经过密集禅修结束后,你在日常生活可以从早到晚,都培育「慈心禅」。因为,它可以将你的敌人转变成朋友;将负面的想法改变成积极的想法;将负面的情绪变成乐观的情绪。 这是理论上的禅定。禅修结束之后,如果你热切地修习,不难得到实际的经验。 回向 愿一切众生幸福安康快乐!远离一切忧、悲、苦恼! 愿法界一切众生 具慧眼 得正法 离苦得乐。 愿一切众生分享此功德,愿一切众生 同沾法益! 萨杜! 萨杜! 萨杜! 愿正法久住! 欢迎助印 如欲赞助助印者, 与恰宓禅修中心莫比禅修群联系. 地址:CHanmyay Yeiktha Meditstion Centre Satipathtam Road,Shansu Hmawbi Myanmar 电话:0095-1-798393250 95-1-620321(Hmawbi)
447    慈心禅--缅甸恰密西亚多开示(1992年11月) 댓글:  조회:1578  추천:0  2015-07-02
慈心禅 (第一章,1992年11月) (缅甸恰密长老) 今天,我们要简短地介绍「慈心禅」,以便在需要时,让大家可以将它当做修习毗婆舍那的基础。在《Bikkhunupasaya Sutta》中,佛陀说:「在修习毗婆舍那禅时,如果,你的心变得非常散乱,或充满了烦恼(kilesa)。这时,心会因为烦恼,变得焦躁不安;或者,你不乐意再继续禅修。这时候,你就应该选令人愉悦的目标,例如: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或舍随念,或戒随念的功德观想这些令人愉悦的目标。这样,你的心就会渐渐地专注于观想这些目标。然后,你会感到快乐、轻安、祥和与平静。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转回到毗婆舍那的修习。」佛陀称这种修行法为Panidhaya Bhavana,意思是先将观照的心注在令人愉悦的目标上,然后,再转回毗婆舍那的修习。 当禅修者处在这些令人不悦的状态,例如:烦躁不安、焦虑、忧伤、充满烦恼(kilesa),和不乐意修行时,他应当修习的目标之一就是慈心。观想佛陀的德行,当然也非常好,但是,你需要对佛陀的德行有所了解,才能够观想这些德行。除非,你已经了解一些佛陀的德行,否则,你无法观想它们。但是,修习「慈心禅」时,你不需要对慈心有特别的了解,因为,慈心是众生本来具有的天性。因此,一旦你知道方法时,就可以很容易地培养慈心。 在缅语中,缅甸人会用「慈心」(Metta)这个字,来表示「爱」(Tanha)、执着。当男人爱上女人时,人们会说:「他爱她,他对她有“metta”。实际上,这不属于慈心,而是爱。但是,在缅语中,却使用慈(Metta)来表示爱(Tanha)。所以,我们在讲解「慈心禅」时,必须对此加以澄清,重复地来分辨出「慈」与「爱」的不同。「爱」(Tanha)具有执着与带着热恼的性质。而「慈心」(Metta)的性质是不执着,祝愿众生健康快乐,这会使心平静、祥和。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们不会用「慈」(Metta)来形容「爱」(Tanha)。因此,很容易说明的。但是,在1979年,我跟随马哈西尊者一起在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美国内观禅修协会)带领密集禅修时;在一场问与答中,一位大约30岁的女性禅修者问我:「爱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无法回答,且感到很无助。我可以藉由回答:「是的,爱就是上帝」来避开这个难题或困境,但如果这样回答了,我将是一名基督徒。于是,我说:「你问我『爱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诉你慈心是什么。」但她只想知道爱是什么,而非慈心。 这里所说的「慈心」是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 。Hita kara puti lakkhana metta的意思是:慈心的性质,是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就是「慈心」。当你培育出对一切众生慈心(metta)的感觉或心境,就叫做「慈心禅」。 缅甸和斯里兰卡,人们有着这样的观念,认为能够将慈心「传送」给其他众生。我想在西方和印度也是一样的。有些学者使用「传送」(transmit)这个字,「你应该将慈心传送给一切众生」,学者认为这就是慈心禅。有些学者使用散发(radiating)这个字,「你应该将慈心散发给一切众生」。除非,在你的心中已经完全地培育出慈心,否则,你怎么可能有能力将慈心传送给一切众生?如何将慈心散发给一切众生?如果,你已经培育出极度强烈之慈的感受、心境,就不需要刻意散发给其他的众生──因为,你的心自然而然地将慈散发给其他的众生。 当你在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的时候,心中就会生起慈心。当你心中充满慈心时,脸上会洋溢着喜悦、快乐、明亮、慈祥与光辉。因你心中充满强烈的慈,能让每个遇见你的人都感受得到。他见到你就会非常高兴。你的面容看起来祥和、平静且安宁。你的心会自然地散发慈心。这就是对众生散发慈心的力量。在缅甸,你也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缅甸人常会说:「请将慈心传送给某人等等的。」有时,一些在家的男女,因为某些原因而处于苦恼时,他们会说:「敬爱的尊者,请您散发慈心给我,因为我很苦恼,我遇到麻烦了。」这就是散发慈心给其他人的概念。因此,每当我们说:「你必须修习慈心禅」的时候,其中有些人就会明白,你在散发慈心给其他人。 实际上,培育慈心,并不是为了散发慈心给其他人,而是在你自己心中培育慈心。然而,只有透过祝愿一切众生、或其他人的健康快乐才能培育慈念。如果没有祝愿其他人、或众生的健康快乐,就无法培育内在的慈心。所以说,慈心只能透过关怀其他众生健康快乐的过程中培育出来。有些人误解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它的意思是,你将慈心散发给其他人。但事实上,你却是透过关怀其他人、或众生的健康快乐,生起内在的慈心。 所以,我们说「慈心禅」(Metta Bhavana):Bhavana是发展或培育, Metta就是慈心。 所以,为了培育出内在的慈心,你必须选择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切众生,来当作培育慈心的目标。在心中祝愿着所有众生的健康快乐,默念:「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没有瞋恨,远离危险和痛苦……等等」。如此一来,你就会在心中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些人、或众生的慈心。这也意味着你内在已经拥有了慈心,你必须如此培育慈心。透过修习「慈心禅」来培育内在的慈心,你会感到快乐、平静和祥和。你的心会变得专注、平稳、温和与柔顺。这些都是培育内在慈心,所产生的利益和效果。然后,你再转回来修习毗婆舍那禅。这时,你就可以容易地专注在毗婆舍那禅修的目标上,因为,透过慈心禅,你的心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专注。你已经拥有了定力,因此,应该引导这样的定力来修习毗婆舍那禅修。 我记得在瑞士有一群人,他们使用「导引」(channel)这个字。那是在1983年,当时,黎巴嫩陷入内战的困境中。他们请我教导「慈心禅」。于是,我问他们:「你们之前曾修习过『慈心禅』吗?」他们回答:「我们将慈爱『导引』给黎巴嫩的人们。」「导引」慈爱?你所指的「导引」是什么意思?我所知道的「导引」是跟灌溉有关的。 当我们在培育内在的慈心时,这慈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特定的慈心禅,另一种是不特定的慈心禅。特定的慈心禅是指先选择一个目标,然后祝愿这个特定的人健康快乐. 。因此,针对他修习慈心,我只祝愿这个人健康快乐,不包括其他的人。例如:我选择(U Samiddhi)乌.沙密帝这个人作为禅修的目标,然后,祝愿他健康快乐、幸福与安祥──在内心祝愿:「愿乌.沙密帝幸福快乐,没有瞋恨,远离危险和痛苦;愿他修行成功;愿他能证悟等等。」我只祝愿他的健康快乐,不包括其他的人。这就是培育特定的慈心。 培育不特定的慈心,就是祝愿所有众生幸福快乐:畜生、天人、梵天、饿鬼、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包含在内。我祝愿他们幸福快乐──祝愿着:「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愿一切众生没有怨恨;愿一切众生远离危险和痛苦;愿一切众生事事如意……」等等。这样的慈心是没有特定对象的,这就是培育不特定的慈心。在巴利文中,不特定的慈心称为Anodhisa Metta,特定的慈心称为Odhisa Metta。 不特定的慈心禅的对象是,以一切众生为祝福的目标。 所以我们的心很难专注在一切众生上。 当你在做一些事时,如果你想培育慈心,最好能将心专注集中在一切众生上,祝福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这比较容易,但是你无法很专注。你还是能持续感受到内心的慈,你感到快乐与祥和。但你无法将心力集中在禅修目标上,因为那个禅修目标是包括许多不同的对象。 所以,当你想要以「慈心禅」达到相当好的定力时,你应该培育「特定的慈心」。先选定一个人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只是祝福他的幸福快乐。然后,你继续培育「特定的慈心」给任何一个人或群体。注释书提到,在刚开始时,你不应该先针对最亲爱的人修习慈心。因为,如果在一开始就选一个最亲爱的人,来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当你还不擅常培育慈心时,你将无法专注的修习。有时候,你可能会想到亲爱的人所遭受的不幸,以及他身心所受的痛苦。因此,你对他的不幸、苦难、或其他的痛苦感到难过。注释书解释,因为感受到他的痛苦,你甚至会有想哭的感觉。因此,注释书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将亲爱的人,作为禅修的目标来培育慈心。」 接下来,对于一个中间的人,你既不喜爱他,也不讨厌他,但是,他是你的泛泛之交。每当你去工作的途中,你会遇见他,「嗯,这个人要去工作,我也同样要去工作。」这样,他变成你认识的人之一;他认识你,你也认识他,就是这样。你跟他没有任何联系,你不会去他家,他也不会来你家,但就是在上班的途中,你会看到他,他也会看到你,而只是认识而已──这就是一个中间的人。 在英格兰,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缅甸人,他的名字是U Mya Saw(乌.缅寿),他买了一栋很大的房子,附带着30英亩的土地。1979-80年,我们在他的家进行密集禅修。他的办公室在伦敦,但他住在牛津。他每天搭火车去上班,坐在同一列车厢、同样的座位上。有个英国人,跟他几乎一样,不同的只是坐在他对面的位子上。他搭这班火车上班已经有十年了,每天他们会看见彼此,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熟识。 1981年,我在英格兰北部举行密集禅修,一个靠近Ebersten 城镇的曼殊师利学院。有三、四位的英国女士每天来到禅修营听我们的佛法开示,并和我们讨论佛法。一天,其中一位年长的女土说,她曾经住在伦敦将近20年了,但是,她并不认识她的邻居,邻居也同样不认识她。之后,她搬到Ebersten,在五年内,她却几乎认识那个小镇上所有的人。因此,她说:「乡村生活是美好的,而城市生活是糟糕的。」 因此,中间的人不应该成为「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注释书中提到,如果,你将中间的人当成亲爱的人来看待,会很难培育慈心,你会提不起精神。这就是注释书的说明。因此,在一开始,你不应该将中间的人,作为禅俢目标来培育慈心。但是之后,当你已熟练于培育慈心时,你可以再将这个人作慈心禅的目标,而且会非常容易地就做到。 再来是,对你怀有敌意的人,一开始也不应该以他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他不应该是「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当你想到要祝愿他健康快乐时,你可能无法从心里祝愿他的健康快乐,反而是想起他的缺点,和他曾对你的侮辱或所造成的伤害。这样,所生起的将会是生气或瞋恨,而不是慈心。因此,对你怀有敌意的人不应该作为特定慈心禅的第一个禅修目标。 注释书说,你也绝对不能对异性培育慈心,换句话说,在「慈心禅」中,异性不应该作为慈心禅修目标。注释书《清净道论》中也提到,一个非常奇怪的故事,有关于一个男人对他的妻子培育慈心。这个男人非常乐意修习「慈心禅」,因此,他问一位每天到他家托钵的比丘:「尊者,我想要修习慈心禅。首先,我应该对谁修习慈心?」这位比丘回答:「善信,首先,你应该将你最亲爱的人,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 然后,在晚上当他准备修习「慈心禅」时,他洗了澡且穿上新的衣服,礼佛之后,他观想佛陀的德行。之后,他坐在他的房间,他非常舒适的坐着且寻找着慈心目标,「我最爱的人是谁?」之后,他想到他最爱的人是他的妻子,因此,他认为慈心禅修目标必定是他的妻子。因此,他对他的妻子修习慈心,祝愿他妻子的健康快乐:「愿她幸福快乐,没有怨恨……」等等。刚开始,他觉得他的慈心修习到达了某种的程度,接着,慈心变得越来越微弱,且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当时他已经无法再继续禅坐时,于是,他站了起来。 但是他的房间门已经锁上了,他完全忘记了。注释书又说,于是,他不断敲打墙壁。但注释书在这边便停住了,并没有描述后来的发展。 因此,注释书说,这就是为何你不应该以单一的异性来培育慈心。 但我的学生修习慈心禅时,可以很成功地对异性培育慈心,他们在对异性修习慈心是很成功的。 一位银行的女主管来到中心修习,她向公司请了三个月的假,她首先修习毗婆舍那禅两个月之后,她接着修习「慈心禅」,且一个接着一个对他们个别修习慈心。注释书中说,首先,你应该对你的老师,或与老师有相同德行的人修习慈心。之后,对你亲爱的人修习慈心,接下来是中间的人,然后,是厌恶的人。但是,你必须将慈心培育得很好,直到你的心变得柔软、温顺,以便你可以很容易地针对任何人修习慈心。如此之后,你才可以换到另一个人。然后,我指导她对这些人,一个接着一个地,修习她的慈心。 大约修习二十天的「慈心禅」之后,我告诉她,「现在,妳应该针对对你有敌意的人修习慈心。有任何讨厌你的人吗?」她想起那位年长的主任,总是找她的麻烦,所以,她不喜欢那位主任。我告诉她,修习慈心给那位主任。她做了!而且也成功了!我要她祝愿这位主任健康快乐,在心中培育慈心,修习一个星期之后,她做到了!之后她便回家了。一天,她回到中心告诉我:「令人尊敬的禅师,在我禅修之前,那位主任从不曾来过我家。在我密集禅修期间,他来到我家,而且问我哥哥,我好不好之类的话。他来过我家两次。当我回到办公室,他脸上充满了笑意。他不再找我的麻烦,而且给予我很大的协助。」 注释书中提到,异性不应该作为慈心禅修的目标。然而,不只是她(银行的女主管),其他的三、四位禅修者,也对异性成功地修习慈心。因此,我判断那注释书说的是:在你未熟练「慈心禅」之前,你不应该对异性修习慈心。但是,如果你已经能够精通「慈心禅」之修习,你可以对任何人修习慈心。 注释书也提到,不应该以亡者为修习慈心的对象。然后,它也提到,如果将亡者为修习慈心的对象,禅修者可能无法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因此,亡者不适合来作为培育「特定的慈心禅」的目标。不过,在「不特定的慈心禅」中,这位亡者可能投生在另一个世界,或许在天界、梵天、或人间。因此,他也包含在你所修习的一切众生之中。注释书中说的,只是「特定的慈心禅」。 注释书中,提及一位年轻比丘的故事,他以戒师为修习慈心的对象。当这位年轻的比丘培育慈心时,祝愿住在远方的乡村戒师的健康快乐,但他的心无法在目标上专注得很好。他反复地尝试,却徒劳无功。最后,这位年轻的比丘去找一位住在附近的阿罗汉长者比丘求教原因。他向这位长者比丘提出他的问题。这位长者比丘说,「请去寻找这个对象」就这样,年轻比丘去到戒师所住的村子,才知道他的戒师已经过世了。注释书说,这就是为什么,他无法在「慈心禅」中专注,因为他的对象已经过世了。 那么,什么人可以作为「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呢?注释书中说,第一个慈心禅的目标应该是你的老师,或像老师一样受人尊敬的人。「慈心禅」应以这様的人作为第一个禅修目标。你选择这様的人,将慈心修习给他,祝愿他的健康快乐──「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幸福快乐,没有瞋恨,没有危险和痛苦;愿他成功。」如此,渐渐地,你可以很容易地,且大量地培育内在的慈心。你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修习,因此,你才能成功地将心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上,且达到初禅或二禅等等。 愿你们所有的人正确地了解「慈心禅」的技巧和利益,且试图在心中培育慈心;以「慈心禅」的定力为基础,尽你最大的努力修习毗婆舍那禅,达到你的目标。 慈心禅(第二章) 注释书中提到,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老师,或是具有像老师德行的人。令人尊敬,且具有戒、定、慧和清净的心。这样的人,应作为特定慈心禅的第一个目标。因为,你对他的恭敬是因为这个人的德行及宽容之心,让你可以很容易地培育内在的慈心,针对这个人修习慈心。 然而,注释书也提到,首先,你应该先对自己修习慈心,如此祝愿着:「愿我没有身心之苦,愿我快乐,愿我幸福,愿我远离危险,愿我没有痛苦,愿我没有瞋恨」,如此, 你应该以自己为例先对自己修习慈心大约一、两分钟。只有在这之后,你再对老师或尊敬的人修习慈心,在心中祝愿着:「正如我想要远离所有的苦,也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没有任何的苦;正如我想要远离瞋恨,因此,也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远离瞋恨;正如我想远离痛苦,正如我想远离危险,因此,也愿我的老师(或这位善知识)远离危险」等等。但是,过了一、两分钟后,你应该放下以自己为例的句子「正如我想要远离瞋恨」,而继续祝愿:「愿我的老师远离瞋恨,远离危险,远离一切痛苦,远离身心之苦」等等,将慈心修习给这位老师或令人尊敬的人。 你不应该尝试去想象,这个对象的脸或身形。它可能会出现或不出现在你的心中,然而,你不应该在心中尝试想象。因为,想象他的脸或身形,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心中慈心的生起,去观想这个人的德行,并且祝愿他幸福快乐,这才是重点。有时候,如果尝试去想象着,禅修的目标——这个人,你发现非常的困难,因此,你更努力地去尝试,试了一次又一次。这样,你会因为非常的努力,而变得十分疲惫。修习「慈心禅」应该会让你快乐、清明、安祥、平静和安定的。但是,在这时,因为无法观想出这个人,所以你变得懊恼、疲倦和沮丧。因此,你不需要去观想出这个目标,也就是这个人,这并不是很重要。 然而,有时目标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在你心中,这样也可以。但是,如果之后,这个人的脸或身消失了,这也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在你内心充满慈心的感受。因此,无论你在心中有没有观想到他的影像,都不重要。你应该做的,就只是去感受内在的慈心,去观想这个人的德行和祝愿他快乐、幸福和成功等等。因此,就是依照这种方法,培育对这个人的慈心。 这个人可能和你在同一所寺院,或者,他可能住在离你很远的村子或小镇,但这都没有关系。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对他修习慈心,祝愿他健康快乐。渐渐地,你的心越来越能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上──即这个人的健康幸福,如此一来,你会感到快乐、清明、纯净和轻安。当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时,你的身体可能会平静或轻安,这种感觉是非常轻柔的。有时候,你可能会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身体覆盖着一条浸泡过冷水的柔软毯子,此时,你会觉得清凉、平静和清明。有时候,甚至在这样的热季──如四月或五月,在这个禅修阶段的禅修者会披上一条毯子,因为他们觉得很冷。因此,对西方人来说,在热季中,修习「慈心禅」是最好的,不需要再去美妙或东支避暑。(这些地方在缅甸较高的地区,气候凉爽宜人。) 修习「慈心禅」二十天之后,有些禅修者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的定力非常的好,当一坐下来,定力就立即生起。有时,他们可以观想「慈心禅」的对象,他们观想出禅修目标——这个人正在微笑。有时,这个人正对着他们说话,因此,他们也会响应这位正在微笑的人或微笑的脸。不自觉的,在禅坐中的禅修者也会微笑,连旁观者也可看出他正在微笑。有时,禅修者会知道自己正在微笑,且被其他人看见他的样子,而感到难为情,所以,就改变了脸部的表情。你看!如果你看见一张微笑的脸,你也会想要微笑。这是因为,微笑的脸会散发一些力量给你,影响你的心,让心也想要微笑,接着,你也会跟着微笑。 这是注释书在描述十一种「慈心禅」的利益中提到的。 那时,在「契大拉巴塔寺」,有一位年轻的比丘正在修习「慈心禅」。之前,他在一个地方住了四个月,过了四个月之后,他移到另一个地方,接着又住了四个月。他在每一个地方只住四个月。最后,他到了这一个地方──契大拉巴塔寺,他同样也住了四个月。当四个月结束后,隔天他就要离开那个地方。当天晚上,他在修习行禅,在行禅小径的尽头,有一棵树,巴利文称为Manirukkha,当他正在行禅时,听见一名男子哭得很大声,于是,他问道:「是谁在那边哭泣啊?」这位无形的人,对他说:「尊者,我是一位住在这棵树上的天神,是我在哭泣。」「你为什么要哭泣呢?」「因为您明天就要离开,到别的地方了,因此,我觉得很伤心。」然后,这位天神继续说:「在您来这里,住在这里之前,所有这附近的天神们彼此斗争、争吵,根本不融洽,一点也不安祥。但是,自从您来到这里,住下来之后,所有的天神们都彼此相亲相爱,我们大家生活的非常快乐,没有争吵、没有斗争。因此,尊者,我请求您,请继续住在这里,利益这四周的天神。」 这是注释书提及修习「慈心禅」的利益──修习「慈心禅」的禅修者会被天神和人们所喜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是清净和安祥的,这会影响到他脸部的表情,他的脸色是发亮、慈祥、微笑、平静和安定的。因此,每个人也会被这股慈心影响,而拥有慈心。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天神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没有争吵、没有斗争的原因。所以,在恰宓禅修中心也一样,这里没有争吵、没有斗争,是因为你们所有的人都在培育慈心。在雨安居期间,有三个月的时间,每个布萨日(四个布萨日,在阴暦的每个月的第8、14(或15)、22和最后一天),所有在这个中心修习的禅修者,包括来受戒的人和学生,都要修习慈心禅,来培育慈心,遵守九戒和素食。你知道第九项戒律是什么吗?第九项戒律就是修习「慈心禅」。因此,在这中心的每个地方都充满着慈心的感觉,所以,你微笑了。 这位年轻比丘的名字是卫萨卡,他应天神请求,便继续住在「契大拉巴塔寺」,不只这位天神,其他的天神也请求他继续住下来。所以就留在那里。又过了四个月,当他再次想要离开到另一个地方去,同样地,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很多天神来找他,哭泣着请求他,继续留在这里。结果,他在那里住了一辈子,无法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由此可知,「慈心禅」是多么有影响力,能让过去彼此争吵不休的每一位天神,变得团结、快乐与安祥,不再有斗争或争吵。 一旦你心中拥有大量的慈心时,心将会变得平静集中、敏锐、宁静、安定、柔软和温顺。这时候,你应该更换另一个不同的人来做为禅修目标,但是,在这之前,你必须将慈心持续不断地修习给同一个人──即你的老师。今天、明天或三四天,一直等到你感觉到轻安和安祥。这时,你才更换到另一个禅修目标,另一位在同一等级的人,也就是,一位正如你的老师,同样受人尊敬或敬爱的人,具有戒定慧德行的人。接着,持续祝愿第二位令人尊敬的人的健康快乐,一旦你内心拥有相同的感觉──平静、安祥、轻安等等时,便可以再更换到另一个人──即在令人尊敬的等级中的第三个人。如此,你的目标应该从令人尊敬的等级中的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直到大约十人为止。 一旦你觉得专注、快乐、喜悦、轻安和安祥时,你便达到禅定境界中的初禅、二禅和三禅。在初禅中,你的心具有五种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但是,在这个阶段,观照的心还没稳定,因为它拥有「寻」和「伺」。当通过了初禅,你会放下「寻」和「伺」二种禅支,只会感觉到「喜」、「乐」和「心一境性」这三个禅支。在二禅中,你的心变得更轻安、更稳定和坚固。在通过二禅之后,你会放下喜。达到三禅时,心中只有「乐」,以及「心一境性」两个禅支。 「喜」就是Piti,这「喜」不是平静,造成心摇摆不定,身体也会摇晃。当舍弃「喜」的时候,你已经到达了三禅的阶段。这时,你的心更加稳定、平静和安定。有时,你可能会觉得好像四周无人,你独自感受着喜悦和安祥,这就是三禅。即使只是,将慈心修习给第一个等级的人,你也可以到达三禅。之后,你应该更换你的目标到第二等级的人──即是亲爱的人。将你亲爱的人做为禅修的目标,但是因为还没有达到较高层次的慈心经验,这不应该放在之前的阶段。心还是脆弱的。如果这时,你将慈心修习给你所爱的人,如你的妻子、异性,你可能会感到心烦意乱的。有时,你可能会想要捶打墙壁。因此,在这个阶段的禅修,你不应该将慈心修习给异性,他必须是同性的。然后,你将慈心修习给第二等级中的人,一个接着另一个。 有时,在一次的禅坐中,你可将慈心修习给一位在第一个等级的人,约五或十分钟,之后转换到一位在第二等级中的人,约十或十五分钟,之后再转换到第一等级的另一个人。这样使慈心禅的修习更有趣,且能非常快乐地培育慈心。同样地,那些已经成就「奢摩他」禅修并证得禅那的修习者,他能够在禅那中转向自在。有时,心还可得到超自然能力、神通。 继续第二等级的人,大约十人为止,你可以接着修习第三等级──即中间者,一个接一个地培育慈心。之后,修习第四等级──厌恶的人,这时,你已经能够对这个厌恶的人修习慈心了,因为,此刻你慈心禅的修习已经成熟了。这已是一个高层次的慈心修习,你可以将慈心修习给厌恶的人,而不会再有忿怒,只有充满慈心(metta),有时会感到非常的开心,因为在开始修习「慈心禅」之前,每当你一想到这个人,内心的愤怒便油然而生,你在内心里对他生气。然而,现在到了「慈心禅」的这个阶段,你对他不再感到任何忿怒,只有慈心,这就是成就「慈心禅」的修习了。 接着,你可以在一坐中,修习慈心给四个等级的人,与这些等级可以交替着修习。然后,如果你能够做到,感受轻安、安祥与平静,随意更换慈心禅的对象。那么,你不同的顺序,慈心修习慈心给这些人。当你感到安祥、轻安和专注时,就可以破除「界线」。这个「界线」就是──你心中界定的「你是我亲爱的人,你是我厌恶的人,你是我的敌人」,这些存在心中的界线。 如果,有一个强盗来到这里,要我们交出一个人,来献祭给他的天神,以祈求能够抢劫成功。「你们其中的某一个人必须跟我来,我把你献祭给那棵树上的天神。谁要跟我来?」这时,如果你的慈心已经达到成功的高层次的阶段,你不会说:「带走他,带走他们吧。」;相反地,你会说:「不,你不能带走任何人,告诉你的天神,我不会牺牲任何人的。」这意味着,你已经破除这些等级的「界线」,例如:「我、你、厌恶的人、或喜爱的人」,这之中已经没有界线了,这称为Sima sambheda。Sima是界线,sambheda是破除。注释书中提到,如果能够「破除界线」,你便达到了某些程度的禅定。但是,注释书保守的说到:「在完全和圆满地培育出对这四个等级的慈心后,可以确定的是,你已达到了「近行定」。」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说,你也到达了禅定──安止定。相信在这点上,不会引起争议的。 这是培育「特定的慈心禅」,不仅如此,当你界定禅修目标在大一点的范围。例如,一个村子或小镇,一个州、国家,这也是属于「特定的慈心禅」。例如:你对缅甸人修习慈心,或对美国的克林顿区的人先修习慈心,这都是「特定的慈心禅」。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方向修习「特定的慈心禅」,你可以将慈心修习给,比如说,东方、西方、南方和北方的人们,这些也是「特定的慈心禅」。到底有多少方向可以让我们可以修习慈心呢?一共有十个方向。哪十个方向呢?北方、南方、东方、西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下方、上方。当你对这些方向修习慈心后,便可以将慈心修习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不特定的慈心禅」。在这样的情况中,心能够很成功地专注,因为,你的慈心禅正已经达到高层次的阶段。因此,你可以将慈心修习给所有的众生,这就是「不特定的慈心禅」。 慈心的注释 注释书中提到,如果,禅修者修习「慈心禅」达到这种程度的定力,便称为近行定,接近禅那或安止定的定力。如果他继续修习「慈心禅」,就能够非常快速地达到禅那或安止定。首先,他会先进入初禅的阶段,接着是二禅、三禅。 奢摩他的禅修者,可达到四种禅那或安止定。或是五个阶段的安止定。如果我们以四个阶段的禅那来看,那么初禅的禅支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当你到达初禅时,定力不像其它较高的三个禅定的定力那么深和有力,因为它还包含「寻」、「伺」 。在这时候「寻伺」的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想,而是指一种心理的状态──即一种指向或引导心去朝向禅修目标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寻」。当观照心跑出去或游蘯时,其中一种包含在观照心中的心理状态是「寻」──它是非常明显的状态,因为它会引导心、或将注意力指向禅修目标。「伺」(vicara)是另一种与心力同时生起的要素,它会持续将观照心指向禅修目标,因此,心就不会游蘯。依着「寻」和「伺」的力量,心会渐渐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当定力更深时,心也就逐渐地变得平静、安祥和安定。之后,由于专注在禅修目标上的深度定力,你会感觉到一种非常轻柔的喜悦。这深度的定力──即是「心一境性」。在初禅中,因为有「寻」和「伺」同起在专注的心中作用着,定力并不很深固。「寻伺」的性质是,在某种的程度上会造成心摇晃。 当你继续不断地培育慈心,修习慈心给所选定的禅修目标的人。渐渐地,定力变得更深和有力,心也能深入地专注在「慈心禅」的目标上。在这个阶段的定力中,已经没有了「寻」和「伺」,因此,定力变得愈来愈深且更强大。这阶段的定力里,包含着「喜」(piti)、「乐」(sukha)和「心一境性」(ekaggata),这就是二禅的「安止定」。然而,「喜」并不是很稳定,也不够坚固,在某种的程度上心仍然会动摇、晃动。当你继续修习时,定力变得比在二禅中还更深,几乎完全地专注在目标上。因此,在这阶段的禅定,不会有「喜」的感觉了。接着,就进入三禅,在三禅的定力中有「乐」和「心一境性」。 当你继续更精进地修习,定力就会变得愈来愈深,而且愈来愈有力。这时候,观照心会完全地专注在目标中,此刻,定力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心不会再动摇、晃动,它变得相当的宁静、平静、安祥和轻安,没有任何的干扰。因此,在这阶段的禅定中,禅修者不需刻意努力,将心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心会自动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就好像禅修者不需付出努力一样。「舍心」会在四禅中生起,而「乐」消失了。没有「乐」的感受,是因为在这阶段的禅修者,既不感觉到快乐,也没有不快乐,这是由于,他拥有了「舍心」的性质和深度的定力。慈心是祝福所有众生幸福快乐或是一种不自私的爱。然而,拥有「舍心」时,你不会对任何众生怀有慈心的感觉。因此,「慈心禅」的禅修者无法达到四禅的阶段。因四禅包含了「舍心」和「心一境性」这两个禅支。因此,「慈心禅」的禅修者,只能达到较低的三个层次的禅定。一旦成功地培育了慈心,你的身体就会有一种很轻柔的喜悦和快乐。你越是培育慈心,就拥有越多这种轻柔的喜悦和快乐,但仍无法进入四禅,因为,四禅中有「舍心」和「心一境性」两个禅支。 经过密集禅修结束后,你在日常生活可以从早到晚,都培育「慈心禅」。因为,它可以将你的敌人转变成朋友;将负面的想法改变成积极的想法;将负面的情绪变成乐观的情绪。 这是理论上的禅定。禅修结束之后,如果你热切地修习,不难得到实际的经验。 ‘一切供养中法的供养最为上’ 此份供养来自善戒(U Susila)尊者、 刘俊燕、常虹瑛、郑宇、苏云萍、莫比禅修群 回向 愿一切众生幸福安康快乐!远离一切忧、悲、苦恼! 愿法界一切众生 具慧眼 得正法 离苦得乐。 愿一切众生分享此功德,愿一切众生 同沾法益! 萨杜! 萨杜! 萨杜! 愿正法久住! 欢迎助印 如欲赞助《助印工作组》者, 与恰宓禅修中心事务处联系.
446    纳西族东巴文化--象形文字 댓글:  조회:2738  추천:0  2015-07-02
纳西族是全国少数民族当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民族(属第二)..........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 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乐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
445    美丽的丽江--束河古镇 댓글:  조회:3682  추천:0  2015-07-01
束河古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444    丽江大研古镇 댓글:  조회:3400  추천:0  2015-07-01
相隔六年重逢在丽江古镇--我的剃度师都比罕听长老..................................................................................................................................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历史上丽江古城却有城墙。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山西平遥古城)。
443    孝与莲 -- 环溪村五百亩莲花池 댓글:  조회:3004  추천:0  2015-07-01
把孝与莲连接起来,打出莲花的品牌是王宏中老总的中国梦
442    浙江铜庐县环溪村--三国孙权故里 댓글:  조회:3299  추천:0  2015-07-01
环溪村,地处桐庐县江南镇的最东面,坐落于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环溪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由此而得名。“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是对环溪村地理风貌的真实写照。环溪村系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村口的千年古银杏,被誉为“夫妻树”,成为该村的一大景观。
441    杭州西湖禅修班圆满结束(6月21--28日) 댓글:  조회:2874  추천:0  2015-06-28
感谢范女士提供优雅的禅修道场
440    湖畔慧舍(杭州)禅修班实录--坐禅 댓글:  조회:2649  추천:0  2015-06-28
湖畔慧舍(杭州)禅修班实录--坐禅
439    湖畔慧舍(西湖)禅修班实录--行禅 댓글:  조회:2570  추천:0  2015-06-28
西湖禅修班(6月21--28日)实录--行禅
438    西湖风景--三潭印月 댓글:  조회:3270  추천:0  2015-06-28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 ,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三潭石塔为北宋时苏东坡设的界塔,明清时演变为景观塔。现存石塔为明天启年间重建,三足鼎立于杭州西湖小瀛洲南面水域,塔高2.5米,高出水面约2米,塔身呈圆形,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中空,环周设五个一门,门边环饰浮雕花纹。三塔比例得当、造型美观,早已成为西湖的标志物。
437    中国美术学院 댓글:  조회:2398  추천:0  2015-06-28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처음  이전 1 2 3 4 5 6 다음  맨뒤›
조글로홈 | 미디어 | 포럼 | CEO비즈 | 쉼터 | 문학 | 사이버박물관 | 광고문의
[조글로•潮歌网]조선족네트워크교류협회•조선족사이버박물관• 深圳潮歌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www.zoglo.net 电子邮件:zoglo718@sohu.com 公众号: zoglo_net
[粤ICP备2023080415号]
Copyright C 200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